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就诊指南 > 信息
编号:10314591
面对负性刺激:别恐慌(专家献计)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8日 《健康时报》 2003.05.08
     本报记者 李海清

    针对一些北京市民恐慌非典,北京市精神卫生防治所副主任医师王振铎日前指出,经精神卫生的基础研究表明,在面对灾难的时候,7成人群的紧张和恐慌一般不会超过2周。

    据了解,人在遇到强烈的外界刺激之后,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紧张恐慌等负性刺激,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由人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过程决定的,这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2周。这个听起来很特殊的2周,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抉择阶段都遇到过,只不过现在是许多人同时遭遇同一负性刺激。

    据了解,大多数人面对这种负性刺激的时候,初期都表现有紧张、血压升高、失眠,严重的人甚至会浑身抽动和休克,这种生理反应持续3~5天以后一般就会自主消失;然后,再进入3~5天的过渡期;最后,进入3~5天的高潮期后,人就会产生后怕、恐慌等消极反应。以非典为例,如果公众开始出现大面积的恐慌,则证明已经开始进入适应和承受这一新鲜事物的阶段。当人们从心理接受它以后,它就已经不再是全新的事物了。

    但是,王振铎还特别指出,公众只有在全面认识非典的前提下,坚信自己的心理免疫力和生理免疫力是难以被攻破的,相信自己,才能不被随时可能出现的谣言和周围的负性刺激所撼动。

    王振铎说,增强心理免疫力的方法很多,除了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听音乐和打心理电话,还有一个十分容易操作的办法:就是找自己最信任的好朋友谈天。这种倾诉对于尽快消除负性刺激是很有必要的。此外,还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能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只有从战略上藐视非典,在战术上重视非典,才有能力从心理上把它渐渐抹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