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探讨
编号:10317975
综合介入治疗无法切除的原发性肝癌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54期
     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对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有一定疗效,被认为是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中重要手段之一。但单用哪一种都有其局限性,即不能解决肿瘤的完全坏死问题。二者联合应用对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如何?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介绍如下。

    尽管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很多,而手术切除仍是首选。但据国外文献报道,能手术切除者低于20%,未作治疗的肝癌病人从首发症状开始平均生存时间仅4个月,从确诊后开始生存时间仅1~6个月。因此采取适当的治疗,以提高无法切除肝癌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目前,对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尤其是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癌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已得到一致公认。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能提高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的生存率也已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证实。埋植式药泵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建立了一条体表直达肿瘤区域的化疗“高速公路”,术后反复皮下泵内灌注化疗药物,可使癌肿区域化疗药物浓度高达全身化疗时的6~100倍,因而能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国外研究者认为,经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连续注入氟尿苷可提高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2~3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段,但其疗效仍不尽如人意。影响其疗效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一是,与肝癌组织结构有关,临床可见含纤维间质多、血管少的肝癌疗效差,不能在较短时间内使癌肿,尤其是较大癌肿完全坏死;二是,坏死不全的肿瘤内及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癌组织残留;三是,有效药物浓度及药物滞留量不足;四是,癌细胞沿门静脉扩散。
, 百拇医药
    无水酒精注射对小的肝癌是一种有效方法,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乙醇可弥散到肿瘤组织内部及周边,通过细胞脱水作用,产生凝固性坏死或纤维化,并引起血栓形成,产生血管闭塞作用。其疗效亦得到一致公认,尤其对于伴有肝硬化病人较为适宜。但是,这种疗法仍存在影响其疗效的原因:肝癌富含血管,单纯注入乙醇易被迅速流动的血液稀释,而影响疗效;部分肝癌具有多中心起源并沿门静脉肝内播散,因此无法杀灭影像学手段不能发现的“微癌灶”;癌瘤较大时,每次注入乙醇量受限制,乙醇无法渗透至全部肿瘤的瘤体;癌瘤数目过多,病人每次耐受注药量有限。

    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联合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肝癌,在理论上具有二者之长处而能弥补各自的不足。部分原发性肝癌有多中心起源及血管内微癌灶,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可对常规CT、B超不能发现的肝内微癌灶有大部分杀灭的作用,即使癌瘤数目较多或瘤体过大,亦可使其数目减少或瘤体缩小。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癌瘤快速坏死,尤其对血管富含少的肝癌同样有效。同时,由于无水乙醇的注射对肝功能损伤小,在化疗致病人肝功能损害,尤其对肝硬化患者不宜大量注药时,可辅以无水酒精注射而减小化疗注药量,仍可达到较佳“灭瘤”效果。在笔者的研究中,联合治疗组二期手术切除率达25%,明显高于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组的7.1%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组的6.6%。同时,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组的半年、1年、2年生存率与单纯用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组及单纯用无水乙醇瘤内注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百拇医药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可获得比单纯用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和单纯用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更佳的近期有效率和二期手术切除率,能明显延长病人生存期。但是,目前笔者研究病例相对较少,尚须大量的临床观察作进一步证实。另外,在笔者的研究中出现了2例并发胃窦溃疡者,分别发生在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组与联合治疗组,考虑为化疗药物经肝动脉侧支反流入胃、十二指肠所致,当即给予洛赛克20mg口服,每日2次,治疗24~48小时以后,患者症状缓解。1个月后,2例患者行胃镜复查,溃疡已愈合。此后,患者每次化疗前后予洛赛克口服,无复发。可见化疗对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有较强刺激,需要采取积极的降酸、护胃措施,同时需要积极护肝、营养支持治疗。在笔者的研究中,另有3例病人出现淀粉酶升高,可能为化疗药经肝动脉侧支返流入胰十二指肠动脉所致,经禁食、善得定治疗好转。对于上述并发症预防,可考虑在术中置管的同时将肝固有动脉周围侧支彻底离断,以防止化疗药物返流。但是,其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笔者的研究结果说明,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能增加中晚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机会,提高患者生存率,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 http://www.100md.com(罗宏武)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肝胆疾病 > 肝胆肿瘤 > 原发性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