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中医专家
编号:10310731
劬学深研博识 杏苑才子风流——记浙江中医学院林乾良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46期
     在远含山色、近挹湖光的杭州孤山南麓、西泠桥畔,有一处精美园林,它不仅凝聚了西湖园林艺术的精华,更因其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的社址而闻名中外。西泠印社人才荟萃,名家迭出,群贤聚集,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赏、考古、文字等的学者。在老社员中有一位活跃的七旬老人,他不仅谈石治印,舞文弄墨,吟诗作曲,而且还是一位在中医药教学、科研和收藏上硕果累累的专家,他就是浙江中医学院教授林乾良。

    勤勉深研 立足杏苑

    林乾良教授,1932年出生于福州一个贫寒之家,幼时失怙,兵荒马乱、颠沛流离中,孤儿寡母历经磨难。母亲性格刚强,靠在码头、山城挑担送水抚养林乾良。在艰苦的生活中,林乾良养成了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品格,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幼年曾目睹亲人亡故和逃难者频频染病而亡的林乾良立志学医。1950年,林乾良考入浙江大学医学院。他牢记母训,苦学不懈。5年紧张繁忙的学业结束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后,他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卫生部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三年后回到浙江大学医学院时已打下了系统坚实的中西医基础,重点承担学校的中医课程教学任务。1960年,林乾良被调入浙江中医学院,他勤奋钻研,博闻强记,主讲中药、方剂、各家学说、针灸等多门课程,辛勤耕耘在中医药教学园地。他精心组织教学,倡导中西医结合、专业边缘学科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深入浅出结合、严肃活泼结合、重点一般结合。严谨的内容,抑扬顿挫的声音,生动幽默的语言,优雅得当的手势,使课堂上气氛活跃,充满活力和吸引力,学生们都喜欢听他讲课,佩服他的讲课艺术。
, 百拇医药
    几十年来,林乾良在中医药、中医药医史文献、养生食疗、老年医学、针灸等方面,深入钻研,著书立说,参编多部全国统编教材,建树颇多。1978年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多次出国讲学。1981年成为浙江中医学院当时最年轻的副教授。1982年出版的《养生寿老集》,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中医老年病学的专著,先后获卫生部和浙江省奖励。1986年晋升为教授。他曾任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会长、中医学会和中药学会常务理事、医史分会会长和中华医史学会、中华药史学会理事等职。在浙江中医学院的校园里,师生们除了敬佩林乾良教授在中医药学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还对他专业外的头衔颇感兴趣,如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以及四个印社(西湖、龙渊、秦岭印社及美国金石社)名誉社长等。

    广采博学 多才多艺

    林乾良教授不但在中医药方面硕果累累,因其涉猎广泛,勤于学习,在紧张充实的工作之余,他还拥有一个丰富绚丽的世界。
, http://www.100md.com
    林乾良幼年虽家境穷苦,但天性聪颖,勤奋好学。他家与图章店为邻,就时常去观摩学习,六七岁时已经会弄石治印。学业有成后,曾拜书印大家沙孟海、陆维钊、韩登安等人为师研习篆刻,业医之余,以印为乐,尤为痴迷,自言“至老弥笃”。治印时尤其喜欢以甲骨、古玺、砖文、瓦当、魏碑、汉印、小篆、细朱文等入印。几十年来,广交朋友,多方搜集印人作品和相关资料,深研印史、印论,并著有《篆汇》、《瓦当印谱》等10余种篆刻书籍,发表多篇论文。他喜欢翰墨,书法作品以篆书为主,对石鼓、钟鼎、古玺、诏版等亦多有研究。他画的国画,形神俱备,讲究笔墨情趣,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他谙熟音律,常谱曲作词,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词曲。又因嗓音浑厚响亮,音律节拍准确,也常在各种演出中担当领唱、独唱。他还是一个痴迷的京剧票友,曾专攻铜锤花脸。为弘扬京剧,还编写过京剧剧本。教学余暇,以娴熟精湛的功力,把戏剧、书法、篆刻艺术有机结合,制作了两百多方戏名刻印,如“十五贯”、“野猪林”、“萧何月下追韩信”等,让见过的人爱不释手。他文笔优美,构思巧妙,常有诗歌散文等见诸报刊杂志,内容涉及中医药、京剧、茶文化、篆刻、书法等,籍以抒发情怀。
, http://www.100md.com
    中医方笺收藏 独树一帜

    大凡博学之人,家中多藏有宝贝。林乾良教授就富于收藏,长于鉴赏。他的藏品品种多,规格高,且多有深入研究后的著述。藏品以印为主,其他还有书画、诗笺、信笺、方笺、砖瓦、带钩、陶瓷、铜镜等。其中因诗笺、信笺、方笺收藏丰富,被著名文史掌故作家、收藏家郑逸梅称为“三笺合称第一”。林乾良的中医方笺收藏,在中医界最为人称道,这在收藏界亦属别出心裁之举。

    林乾良在上海学习时,得到丁济民、程门雪、朱孔阳的指教,又与宋大仁、耿鉴庭、俞慎初结为忘年交,于是开始着意于医史文物集藏,尤其是名医处方真迹。四十多年来,收获颇多。他收藏的近150年来的名医处方,自清朝咸丰、同治至如今,以江南为主遍及全国,总计数千方,所以林乾良教授自称其书斋为“万方楼”。

    林乾良认为,收藏名医方笺,有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名医处方真迹上有病人的一般情况介绍、病状和医者的诊断思考、遣方用药,如实记录了医者的诊疗活动,是其医疗实践的真实记载,体现了中医药文化。二是许多名医都有很深的文学、文字功底,讲究文辞用语和处方书写,一张处方无疑也是一个书法作品,和名人字画一样珍贵。三是这些处方上还多有当年去药房抓药时的药房堂章、印花税票之类,从中可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人情世故等,其本身也是一件文物,是历史的见证。
, http://www.100md.com
    收藏,有人是商业性的投资,图的是经济回报,也有人追求的是一种情趣,一种个性化的心情和感受,这虽为他们搭建起了一方轻松宁静的休闲天地,但要想求得自己心仪的东西,还是要下一番功夫并要有所付出。说到林乾良的中医方笺收藏,林乾良在这方面有着诸多感受,其中还有许多故事。

    他在兼任中华医史学会与中华药史学会理事的数年之中,每次外出开会,都遍问所见之人,收集名医处方,如福州俞慎初之父的处方就是这样得到的。他还随身携带笔墨纸砚,在开会之余请名医写方,由此收集到全国各地许多著名医家处方,其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医方。他也曾想托各省医界朋友,求他们转邀同事写方,但收效甚微,但他还是想法利用一切机会收集名医方笺。

     锲而不舍 私家第一

    林乾良在寻觅、收集名医处方真迹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或以真诚打动,或以书画相赠,或以物交换,也有的是辗转托人才求得的。
, http://www.100md.com
    清朝翰林萧龙友,以儒通医,成为当时京城四名医之首,林乾良多方觅求其方均未告成功,后来先得到其一诗笺,再以此笺与萧龙友学生张绍重交换得到一个处方。马一浮、张宗祥是一代名儒,亦精通医学,林乾良寻觅数年,才求得他们的处方真迹。陆维钊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以诗文、书画著名,且以儒通医,平生为人处方只有十数次,本人也仅存一张。林乾良曾拜陆维钊为师,于是从师母处讨来这张处方珍藏,很是珍贵。诸乐三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冷印社副社长、西冷书画院院长等职,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国医学校,师从吴昌硕,弃医从艺后处方极少,林乾良多次求他录方都末能如愿,后来林乾良主动为其整理医案,方求得一方。上海名医宋大仁也爱收藏,书画在沪小有名气,曾想求得清代名医陈良夫处方,多年未得,林乾良听说后,就以自藏的陈良夫方交换宋大仁自书处方。浙江嘉善人徐春霖藏有外祖父、名医陈良夫处方,家中以宝物对待,林乾良多次带着贵重礼品登门看望,最后以诚心换得一处方。浙江平湖戈仲栽老中医,藏有祖上数代名医处方,视为传家宝,外人难得一见。林乾良得知后,多方求之难得,但打听到戈仲栽想得到陆维钊书画,于是就用自己收藏的陆维钊书画交换,当时陆维钊的书画已有善价而戈氏的处方尚无人定价,林乾良仍决意交换,自慰为“以无价视之也”。

    林乾良的每一件中医方笺藏品都有一个故事,都寄托了他对中医药的感情。看着自己四十多年来集藏的中医名医方笺,林乾良很是欣慰。他在兼任中华医史学会与中华药史学会理事的数年之中,曾逐一访问两会诸理事,了解到有此喜好者甚少,后来,又多方打听,也没有找出有超过自己者。所以,有人说林乾良的中医方笺藏品应为“私家第一”。

    林乾良教授说,集藏这些藏品虽然花了许多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将来我要把这些藏品都交给国家。我这样做,也仅仅是在为抢救中医药资料、弘扬中医药文化做点事情。祖国把我从孤儿培养成教授,我一定要报答祖国和人民。, http://www.100md.com(海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