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310702
针刺疗法(2003.11.10)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44期
     循经井穴放血疗法治疗面瘫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采用针灸治疗的疗效早已被肯定,但传统的针刺治疗疗程偏长,恢复的也较慢。2003年7月出版的《中国针灸》杂志第7期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针灸理疗科马广昊、乔晋琳等医生采用循经井穴放血疗法治疗面瘫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收治了62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17~64岁;病程在1~3天之内。首先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重度患者24例,中度患者8例;对照组30例,重度患者23例,中度患者7例。治疗组取穴:急性期第1~3天以循经放血为主,取手足少阳经井穴中冲、足窍阴。第4天及以后治疗取手足三阳经穴为主,面部针刺以沿皮透刺为主,取穴:阳白透鱼腰、翳风、攒竹透睛明、颧髎、颊车透地仓、水沟透地仓、承浆透地仓、合谷(病变对侧)。进行常规消毒,在中冲、足窍阴处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各放血8~10滴,每天治疗1次,共放血治疗3次;第4天以后的治疗,在阳白、翳风、攒竹、颧髎、颊车、水沟、承浆、合谷(病变对侧)穴位常规消毒后,取30号1.0寸针灸针沿皮刺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直刺翳风、颧髎入5分深,取30号1.5寸针灸针沿皮刺颊车透地仓、水沟透地仓、承浆透地仓,直刺病变对侧合谷穴1寸深,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6次为1疗程。对照组取穴:急性期第1~3天以循经远道取穴为主,取手足少阳经井穴中冲、足窍阴。常规消毒后,取30号5分针针刺1~2分,不捻转不提插,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第4天以后治疗取手足三阳经穴为主,面部针刺以沿皮透刺为主,取穴:阳白透鱼腰、翳风、攒竹透睛明、颧髎、颊车透地仓、水沟透地仓、承浆透地仓、合谷(病变对侧)。第4天以后的治疗在取穴、针刺方法及疗程上与治疗组同。治疗3、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对比。疗效标准采用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临床疗效证实:经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32例病人中,痊愈28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达到了100%。对照组30例病人中,痊愈20例,好转8例,恢复不良2例,总有效率为93.4%。临床疗效证实,急性期循经放血疗法治疗面瘫疗效优于对照组,并能够明显缩短疗程。
, http://www.100md.com
    B超直视下观察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胆囊炎疗效

    胆囊炎、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的“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发病原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畅,肝胆气滞,湿热壅阻所致。《中国针灸》2003年第8期报道了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张林昌、陈英红在B超直视下观察了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被收治的患者的诊断标准为:均有慢性胆囊炎病史,临床症状可见上腹部不适,右肋或右上腹胀痛反复发作,并向右侧肩胛下区及腰部放射,可伴有恶心、纳差、腹胀、嗳气等症状,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后加重。体征可见右上腹压痛,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B超检查胆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或缩小,胆囊壁毛糙,壁厚大于0.3cm,形态不规则,胆囊暗区透声差,暗区内出现絮状回声或斑点及沉积性回声带。方法:针刺疗法:取穴:太冲、阳陵泉、胆囊穴、内关、曲池、足三里。操作:先针双太冲穴,局部消毒后,选30号1.5寸毫针,垂直刺入,深约1寸,连续提插捻转泻法约1分钟,一般疼痛便可立止;阳陵泉同时刺入2穴,用3寸毫针深达2.5寸,捻转泻法,使针感上达臀部,即可出现胆囊收缩;取右侧胆囊穴刺入2~3寸,泻法,针感传至腹部效果佳;余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然后用G6805治疗仪,选用连续波形,正极接阳陵泉穴,负极接太冲穴,电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通电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耳穴帖压:取耳穴肝、胆、内分泌、皮质下、三焦、神门。操作:两耳交替按压,每次20~30下,每日2~3次,隔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评价同针刺治疗。疗效标准:运动良好: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B超检查油脂餐试验1小时后胆囊面积缩小大于50%,或在治疗后脂餐试验前胆囊面积较治疗前缩小10%以上,胆汁瘀积现象消失,结石排出。运动较差: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B超检查油脂餐试验1小时后胆囊面积缩小31%~49%,或在治疗后脂餐试验前胆囊面积较治疗前缩小5%~10%,胆汁瘀积现象明显好转或结石部分排出。运动差及无功能:症状及体征无变化,B超检查脂餐试验1小时后胆囊面积缩小30%以下,或在治疗后脂餐试验前胆囊面积较治疗前缩小5%以下,胆汁瘀积无好转,无结石排出。
, 百拇医药
    结果显示:针刺耳穴帖压治疗前后胆囊运动功能恢复效应:本组76例患者,治疗前运动良好0例,运动较差44例,运动差及无功能32例;治疗后运动良好62例,运动较差10例,运动差及功能4例。针刺耳穴帖压治疗后胆囊面积缩小程度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针灸对76例胆囊炎患者治疗前后试餐引起胆囊变化的B超影像显示:胆囊收缩功能增强62例,胆囊张力减低46例,胆囊壁厚度变薄48例。超声“莫菲征”转阴64例。针刺耳穴帖压无论脂餐后30分钟、45分钟或60分钟均是针后较针前胆囊面积缩小程度增大,临床各症状多在针后消失。

    临床疗效证实:本法具有解痉、镇痛的作用,可促进胆囊收缩、排空,降低胆囊内压力,防止胆汁及炎性产物的淤滞,减弱细菌感染及结石的形成,增加炎性产物及结石的排出,疗效满意。

    针刺治疗眼肌麻痹--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眼肌麻痹是眼科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为斜视、复视、代偿性头位、头痛及头晕等症状。目前临床治疗除手术疗法改善美容效果外,尚不能恢复其正常功能,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国针灸》2003年第8期报道了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欧阳应颐、张锡芳、尹勇等采用针刺治疗眼肌麻痹取得了满意疗效。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管理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4~115)。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眼球活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动受限;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代偿头位,头向麻痹肌方向偏斜;复视,双眼视一为二(复视像检查确定麻痹肌);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方法:取穴:内直肌麻痹取攒竹、四白、安眠、合谷;外直肌麻痹取丝竹空、瞳子髎、太阳、安眠、合谷;上直肌麻痹取阳白、攒竹、安眠、合谷;下直肌麻痹取四白、太阳、安眠、合谷;上斜肌麻痹取攒竹、安眠、合谷;下斜肌麻痹取四白、瞳子髎、安眠、合谷。辨证配穴:风邪袭络型配风池;风痰入络型配丰隆、肺俞;肝风内动型配内关、太冲、百会;外伤瘀滞型配膈俞、血海。根据具体麻痹肌肉选用相应穴位,用30号1.5~2.0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所有穴位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2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日。最短治疗时间为1疗程,最长治疗时间为10个疗程。疗效标准:痊愈:眼位正,眼球运动自如,复视消失。好转:患眼偏斜度减轻,复视像距离缩小,眼球运动受限部分恢复。无转:眼位偏斜度程度无好转,症状未减轻。
, http://www.100md.com
    结果显示:针刺对3对脑神经的治疗结果:本组76例患者中,痊愈57例,好转13例,无效6例,有效率92.1%。其中无效2例均为颅内肿瘤所致者,最后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治疗。其中动眼神经28例,痊愈20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92.9%;外展神经36例,痊愈30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94.4%;滑车神经3例,痊愈1例,好转1例,无效1例;多对脑神经9例,痊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眼肌麻痹辨证分型与疗效的关系:风邪袭络型15例,痊愈11例,好转3例,无效1效,有效率93.3%;风痰入络型11例,痊愈7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81.8%;肝风内动型19例,痊愈13例,好转3例,无效3例,有效率84.2%;外伤瘀滞型31例,痊愈26例,好转5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0%;各型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患者睑裂、瞳孔大小测定结果:本组治疗前后睑裂大小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瞳孔大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治疗前后患者眼球移动距离测定结果:本组内直肌、外直肌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斜肌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 百拇医药
    临床疗效证实:本法具有祛风散邪,益气固表,健脾化痰,平肝熄风,活血通络的作用,疗效满意、操作简便、治疗安全,可重复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短刺火罐并用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

    腰3横突综合征在临床中较为多见,其主要症状通常是在腰3横突尖端有明显压痛,且位置固定不移,面积常局限在2cm以内。腰3横突在腰椎中最大,为腰椎的中间枢纽和活动中心,腰3横突尖端为诸多肌腱、韧带的附着点,由于腰椎活动频繁,或活动不利等原因,极易导致腰3横突尖附着的软组织撕裂损伤、促使局部炎性渗出,渐至横突尖软组织纤维化、粘连,筋膜增厚。从病理机制看,腰3横突综合征可归于祖国医学的骨痹、筋痹的范畴。《中医药学刊》2003年第7期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马广昊、杨蓬勃医生采用短刺与火罐并用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收治了26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12例,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3年。年龄最小者24岁,年龄最大者41岁。取腰3横突尖端痛点阿是穴,以2.5~3寸28号华伦牌针灸针指切法进针,针尖直达腰3横突尖端骨面,针刺深度约4.0cm左右,针尖达骨面为度,进行提插捻转后行搓法,单向捻转3~5圈行振颤术10~20秒后,在痛点周围行鸡爪刺,最后在痛点留针30分钟。起针后拔4号火罐一个,留罐10分钟,拔出血珠少许为佳。起罐后双拇指叠压由浅入深逐渐压按达腰3横突尖端,有明显酸胀感后,于骶棘肌方向垂直行拨法。力量要求缓慢沉稳,均匀有力。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效标准:痊愈:1个疗程内疼痛完全消失,半年内未复发。显效:1个疗程内疼痛完全消失,半年内复发。好转:1个疗程内疼痛未能完全消失,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无效:1个疗程内症状未能缓解。结果显示:痊愈17例,显效6例,好转3例,愈显效率达到88.5%,总有效率为100%。
, http://www.100md.com
    短刺法源于《灵枢·官针》篇中十二刺之一,“短刺者,刺骨痹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磨骨”。马广昊、杨蓬勃医生指出:本法强调针至骨面,进行磨骨,如何磨骨,以达到改善血运,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他们在针至骨面后,进行提插捻转后行搓法,单向捻转3~5圈行振颤术,之后又行鸡爪刺法,目的在于使毫针在骨面上提插反复点刺的操作能起到骨膜下减压减张的作用,在针尖磨骨的同时用搓法使针体缠绕肌纤维,以期松动局部的软组织,达到改善局部微循环,治疗骨痹、筋痹。但是对于粘连的软组织单靠针灸针力量单薄,故配合拔罐和拔刺则效果更佳。B20

    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风湿性疾病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痛风性关节炎已成为高发病种,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因关节畸形导致活动功能障碍,甚至造成残疾。痛风性关节炎常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因体质虚弱兼劳倦过度、酗酒伤食等致使脾胃功能失调,痰浊内聚,阻滞于肌肉、关节、骨骼,使气血运行不畅,根据中医理论“不通则痛”原理,故常引起关节红肿疼痛。目前的治疗方法尚缺乏病因治疗和根治措施。《中医药学刊》2003年第7期报道了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阙庆辉、李俐等采用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他们将收治的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其中男48例,女4例,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82岁。踝关节发病25例;手及腕关节发病17例;膝关节发病10例;关节急性炎变者45例,慢性炎变伴畸形者7例;单关节病变者39例,多关节病变者13例。对照组33例,男30例,女3例,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75岁。踝关节发病21例;手及腕关节发病7例;膝关节发病5例;关节急性炎变者29例,慢性炎变伴畸形者4例;单关节病变者26例,多关节病变者7例。治疗组主穴取合谷、太冲、足三里。配穴随各个关节病不同而有所改变。踝关节疼痛加照海、丘墟、申脉;手及腕关节疼痛加阳池、阳溪、外关;膝关节疼痛加膝眼、鹤顶、血海。针法主穴采用平补平泻法,配穴采用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针刺期间配合口服小剂量别嘌醇片25mg(1/4片),每日1次。1个月后复查血清尿酸含量。对照组急性期给予口服消炎痛,每次25mg,每日3次,别嘌醇片每次100mg,每日2次。慢性期给予口服别嘌醇片每次100mg,每日3次。1个月后复查血清尿酸含量。疗效标准:显效:局部关节疼痛、红肿消失,血清尿酸降至正常范围者23例;有效:局部关节疼痛、红肿好转,血清尿酸含量在正常范围上下波动者26例;无效:局部关节疼痛、红肿及血清尿酸无明显改善者3例。总有效率达到94.23%。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78%。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http://www.100md.com
    阙庆辉、李俐等医生特别指出:通过他们对部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还证实了针刺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药物组,这也说明了通过针刺能改善患者机体代谢功能和增强患者自身体质,从而达到预防该病发作的目的。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中风后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该病属难治之症,病程长,易复发。随着中风发病率的提高,中风后抑郁症也呈上升趋势。其治疗方面,西医主要采用抗抑郁药,但临床疗效不理想,起效慢,不良反应多。《中国针灸》2003年第8期报道了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针灸科王海箭医生临床采用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诊断标准:中风后出现情绪低落、无兴趣感、无望感、思维迟钝、语言动作减少及焦虑、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抑郁症状,且持续2周以上,同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以上者。排除既往有抑郁病史、使用含利血平等可致抑郁症状药物者,以及急性期意识障碍不能完成HAMD量表评分者。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针对原发病给予中西医常规治疗,急性期用醒脑静注射液30ml稀释后,日1次静脉点滴;或脑复康注射液250ml,日1次静脉点滴。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用丹参注射液30ml稀释后,日1次静脉点滴;有高血压、糖尿病者予降压、降糖治疗。本组并用针灸取穴:颊车、地仓、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梁丘、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周连续针刺6次,休息1日。针对抑郁症予针刺治疗,主穴:百会、上星、印堂、水沟、膻中、鸠尾。配穴:随症加用丰隆、中脘、太溪、期门、阳陵泉。主穴进针后捻转,至局部酸胀感;配穴随症或补或泻,或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周连续6次,休息1日。对照组并用百忧解20mg,日1次或2次口服;或用多虑平25~50mg,日2次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判断疗效。疗效标准:痊愈:抑郁症的三大核心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消失,积极配合各项治疗。显效: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基本消失,能在肢体功能许可范围内自理生活,基本能主动进行功能训练,但兴趣感未达完全正常。有效:抑郁症有所改善,能在肢体功能许可范围内自理生活,不能主动进行功能训练。无效:抑郁症状无改善。
, 百拇医药
    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比较:本组30例患者,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30例,痊愈2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间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起效时间比较:本组26例,起效时间≤3日5例,4~7日12例,8~14日7例,15~21日2例,22~28日0例,平均起效时间8.0日;对照组24例,起效时间≤3日0例,4~7日4例,8~14日9例,15~21日10例,22~28日1例,平均起效时间14.5日;两组平均起效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HAMD抑郁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临床疗效证实:本法能调和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疗效满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