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308824
消化系统疾病(2003.10.27)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36期
     穴位贴敷合自拟止泻散治疗慢性结肠炎

    随着内镜的普及和病理检查的开展,慢性结肠炎的诊断论明显增加。其病因多见于饮食饮酒无度,宿食内停或喜食膏粱厚味,呆胃滞脾。该病在临床上的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河北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于淑云、齐玉琴医生在《中国针灸》2003年第8期上撰文介绍了他们采用穴位贴敷合自拟止泻散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诊断标准:参照第5版全国医疗专业统编教材慢性结肠炎诊断标准(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时间要在3个月以上)。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肠鸣、肛门下坠感、大便呈习惯性改变和性状改变,大便秘结或腹泻,或二者交替发生,次数增多,大便呈羊屎状或溏烂,便带粘液或少许鲜血。体检:下腹压痛。肠镜检查:肠黏膜血管影纹理粗乱,网状结构消失或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充血水肿,或呈粗糙颗粒状,组织脆弱易出血或糜烂。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穴位帖敷:取吴茱萸100g,乌梅50g,元胡50g,研细末用陈醋少许调和粥状,用4cm×4cm的胶布,将调和的药约5g
, 百拇医药
    左右,敷于穴位上即可。取穴中脘、大肠俞、足三里,每星期敷2次,每次敷10小时取下,10次为1疗程。并用止泻散,药物组成:白芍115g,金银花230g,米壳115g,黄连115g,防风115g,白术60g。共研细末,过120目筛,用500ml蜂蜜制成蜜丸约9g重,每天3次,每次1丸,日3次口服。30日为1疗程。对照组非感染性结肠炎用柳氮磺胺吡啶每次1.0g,日3次口服,120日为1疗程。溃疡性结肠炎有脓血便的可考虑用强的松治疗,按1mg/kg给药,但用药必须是结肠镜确诊,用药21日开始减量,每7日减量10mg,减完为止。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或遗留疤痕。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仅轻度改变。好转:临床症状、体征、肠镜检查病变程度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肠镜检查病变均无变化或加重。

    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主要变化比较:本组100例治疗前血管影模糊100例,充血70例,水肿68例,颗粒增粗78例,糜烂57例,出血5例;治疗后血管影模糊18例,充血12例,水肿10例,颗粒增粗15例,糜烂2例,出血0例。对照组50例,治疗前血管影模糊50例,充血28例,水肿21例,颗粒增粗35例,糜烂2例,出血2例;治疗后血管影模糊19例,充血12例,水肿10例,颗粒增粗7例,糜烂1例,出血1例。两组治疗后血管影模糊、充血、水肿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颗粒增粗、糜烂及出血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近期疗效比较:本组100例,痊愈69例,显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有效率98.0%;对照组50例,痊愈16例,显效17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有效率88.0%;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法疏肝健脾,解毒散结,行气止痛,疏导止泻,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肝硬化腹水治疗进展

    内外合治

    肝硬变腹水为肝硬变后期(失代偿期)的典型标志,属祖国医学的“水臌”范畴。河南省漯河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的张波医师自1995~2002年采用内外合治肝硬变腹水6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陕西中医》2003年24卷7期中刊载了有关报道。

    张波医师在治疗时采用逐水散(大戟、甘遂、芫花、麝香、冰片等)外敷神阙穴;内服通肝胶囊(制鳖甲、制穿山甲、三棱、血竭、三七、蝼蛄、大戟)及养肝回春汤(柴胡、急性子、枳壳、白芍、没药、红毛蛇、炙甘草、党参、白术、牛膝、半边莲、猪苓、无根藤)。经治疗后,68例患者中,显效36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7%。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TBIL、ALT、A、G)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中医认为,肝硬变腹水初在肝脾,久者及肾,为本虚标实之证。张波医师依据中医理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外用逐水散,内服通肝胶囊及养肝回春汤,三方合用,使肝之疏泄,脾之传输,肾之蒸腾气化之功能得以恢复,三焦水道通调,瘀血得化,而达利水消肿之功。据此认为,以上内外合治法疏肝健脾益肾,治疗肝硬变腹水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采用健脾活血利水法

    《陕西中医》2003年24卷7期中报道了陕西省澄城县中医医院的杨建玺医师等采用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肝硬变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他们对36例该类患者均采用自拟方健脾活血消臌汤为主进行治疗。其方由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丹参、赤芍、泽兰、制龟板、炒三仙、三棱、郁金、莱服子、生草所组成,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每疗程2个月,同时配合西医对症支持疗法。经治疗后,36例患者中,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9%。

    肝硬变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病变复杂,缠绵难愈,为肝硬变代偿期失治的后果。其病机的关键为脾虚血瘀。据此,杨建玺医师等确立了治疗肝硬变腹水健脾活血利水软坚消臌的治疗原则,用自拟健脾活血消臌汤治疗该病。其方有补有消,气血同治,利水而不伤正,祛瘀而不动血,从而从根本上逆转肝硬变的病理基础,取得较好的疗效,使患者腹水消失,脾脏缩小,肝功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强,全身体质状况好转,从而使肝硬变腹水不易复发。
,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结合治疗

    《陕西中医》2003年24卷7期报道了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刘媗婷等自1996~2000年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硬变腹水43例,与同期西药治疗28例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将71例该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西医治疗相同,治疗组加服中药健脾利水行气活血,其基本方由黄芪、白术、茯苓、泽泻、柴胡、枳壳、防己、车前子、鳖甲、丹参、三七粉(冲服)所组成。在治疗中随症加减。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经治疗后,治疗组43例中,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8%;对照组28例中,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肝硬变腹水在祖国医学属“臌胀”范畴,其病机主要是由于肝脾肾的功能相互失调及虚衰所致。患者多正虚邪实,虚实并存。刘媗婷医师等认为,治疗早、中期该类患者应首先健脾益气,晚期以温补脾肾、滋养肝肾为要,而利水、行气、化瘀当贯穿治疗的全过程。据此,他们运用上述健脾利水行气活血的方药,随时根据病情辨证予以加减,同时配合西药的护肝、利尿、降门脉压,提高和促进蛋白代谢等综合措施坚持治疗,故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 http://www.100md.com
    运用消水丹治疗

    《陕西中医》2003年24卷7期中报道了陕西省西安市北方医院的耿少民医师等观察其所在医院用自制方药消水丹治疗肝硬变腹水的临床疗效。他们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消水丹,其方由甘遂、大戟、槟榔、木香所组成。上药共研细末,喷鼻腔。每次喷0.1g,每40分钟喷1次,连续3次;每隔10日给药1次,共8次,必要时补充电解质及能量。对照组常规应用安体舒通、速尿、丹参等,必要时静输白蛋白。经治疗后,治疗组(77例)总有效率80.5%;对照组(73例)总有效率8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然而腹水及浮肿完全消退时间比较:治疗组为平均32.4日;对照组平均30.7日。据此认为,消水丹具有理气利水消胀的功效。

    肝硬变腹水归属于中医“臌胀”、“蜘蛛臌”、“水臌”、“石水”、“肝水”等相类病证中,其病机主要为肝、脾肾功能彼此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本虚标实,虚实交错。耿少民医师等认为,活血化瘀,抗纤维化,保肝利水,支持或补虚是中西医治疗肝硬变腹水共同的治疗原则,而消水丹正是具有上述功能。他们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总结,发现该药虽起效时间较西药慢,但保持时间似乎较长,而且价格亦较西药低廉,易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农村中推广应用。此外,该药经由鼻腔给药的方法,开辟了通过排泄系统起到利水作用之外的一条新途径。
, 百拇医药
    中药内服外敷法治疗

    《江西中医药》2003年第7期报道了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红十字医院马小奇医生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法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马小奇医生收治的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三次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有关肝硬化诊断标准:胃镜或食管吞钡X线检查发现食道静脉曲线,B超检查提示肝回声明显增强、不均或肝表面欠光滑,凹凸不平,或呈锯齿状,门静脉直径≥1.4cm,脾静脉≥1.0cm,脾脏肿大,腹水等影像学特征。血生化检查:肝功能异常(胆红素、ALT、AST升高、总蛋白、白蛋白降低,A/G倒置),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异常。方法:用益气活血消水汤,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60g,丹参30g,赤芍15g,当归15g,马鞭草24g,大腹皮30g,车前子30g,茯苓30g,泽泻15g,益母草30g,甘草9g。随症加减:肝郁脾虚型者,加枳壳9g,山药30g;湿热蕴结型者,加茵陈30g,黄芩10g;肝肾阴虚者,加生地30g,杞子15g;脾肾阳虚者,加熟附子15g,淫羊藿15g;血瘀明显者,加水蛭9g,地鳖虫15g;纳呆者,加焦山楂30g,炒麦芽30g;鼻衄者,加白茅根30g,仙鹤草15g;蛋白倒置者,加炮山甲10g,龟板10g。用法: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并用甘遂二丑散,药物组成:甘遂6g,二丑6g,肉桂6g,莪术5g,车前子12g,五倍子5g,冰片6g。用法:共研细末,蜂蜜调和成团块,外敷于脐部,每日1换,10日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11月洛阳会议修订《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腹水者腹水减轻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
, 百拇医药
    结果显示:本组有36例患者,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肝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ALT反复异常者17例,治疗后正常者11例;A/G比例倒置者16例,恢复正常者8例。治疗后HbsAg阳性转阴者5例;HbeAg阳性24例,转阴者7例;抗HBclgM阳性者26例,转阴者5例。临床疗效证实:中药内服外敷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满意。

    加味五子衍宗汤治疗脂肪肝

    当前,脂肪肝患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上升的趋势,且因临床表现不明显,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近年来,在临床上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日益受到瞩目。

    广西省河池地区人民医院的欧琴医师等自1999~2002年用加味五子衍宗汤治疗脂肪肝8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陕西中医》2003年24卷7期中刊载了有关报道。

    他们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以加味五子衍宗汤,其方由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山楂、丹参、生大黄、黄精、莱菔子、草决明、首乌所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予以地奥脂必妥片每次3片,肝太乐片每次3片,维生素C片每次3片,均每日3次口服。连服3个月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经治疗后,治疗组42例中,显效30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对照组40例中,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2.5%;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http://www.100md.com
    祖国医学将脂肪肝归入“胁痛”、“积聚”、“癥瘕”等范畴,病因多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饮酒,起居无常,体质因素有关。病机特点多为肝郁气滞,肝胆疏泄失常,湿热生痰,气、血、食、痰阻滞,日久化热,耗伤肝肾之阴精。因此补肝肾之阴,疏肝和血,化痰消滞为治疗此病的根本。欧琴医师等所用的加味五子衍宗汤正具有补益肝肾,疏肝和血,化痰消滞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五子衍宗丸能纠正肝内脂质、抑制血清和肝内甘油三脂的升高,使肝脂变及肝组织坏死明显减轻。根据以上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他们认为,加味五子衍宗汤治疗脂肪肝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平胃安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人类最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达10%以上。当前,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已被医药界及广大患者所注目。

    上海南汇区光明中医医院的卫新国医师自1997年以来采用自拟平胃安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6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他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平胃安中汤治疗,其方由党参、黄芪、苍术、白术、藿香、陈香橼、半夏、丹参、王不留行、刺猬皮、炒瓦楞、海螵蛸、蒲公英、黄连、白花蛇舌草、肉桂所组成。他按中医辨证将患者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瘀血阻络、脾胃阴虚四型,在治疗中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用法莫替丁20mg,阿莫西林0.5g,均每日3次温水送服。两组治疗期间均停服其它药物,连服3个月为1疗程(其中对照组服用阿莫西林半个月)。经治疗后,治疗组62例中,痊愈38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62例中,痊愈27例,好转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55%;治疗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心下痛”、“呕吐”、“反胃”、“血证”等范畴,与精神刺激、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外感六淫、素体亏虚等因素有关。其病在胃,但与肝脾关系甚为密切。卫新国医师认为,该病之本为脾气虚弱,标系瘀血阻络,热毒内盛,湿浊困脾,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以扶证祛邪。据此,他拟益气祛瘀、疏肝化湿之治法组方“平胃安中汤”。其方中诸药共奏益气化瘀、清热燥湿之功,使脾运得健而平胃,气机调畅而安中则病愈。以上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亦表明,平胃安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满意。对此,《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13卷8期中刊载了更为详细的报道。,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