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其它 >
编号:10307836
第六章 五脏节律与临床诊治(1)
http://www.100md.com 《时空医学》
     脏腑功能活动常随其季节、昼夜而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内经》指出:心气通于夏而旺于午,肺气通于秋而旺于下晡,肾气通于冬而旺于夜半,肝气通于春而旺于早晨,脾气通于长夏而旺于午后。同时还具体论述了五脏之发病、加剧、好转的节律性变化,如病在肺愈于春,甚于夏,起于秋;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等;近年来的研究亦证明五脏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节律性,如花氏等人的研究表明骨髓细胞DNA的合成率最高值是在子时,从而从分子水平证实了肾旺于亥子(辽宁中医杂志,1985;11:44);国外发现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之高峰期在冬季(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5:9),证明了“病在心,甚于冬”;王氏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死亡时间调查,一日之中肝癌患者在上半夜死亡最多(渐江中医杂志,1988;3:126),证明了“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的节律;李氏根据现代时间医学有关各生理变量的昼夜节律峰值相位及其95%的可信限为基础,认为五脏病“慧”“甚”“静”的节律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云南中医杂志,1985;3:39)。
, 百拇医药
    第一节 五脏功能活动节律

    五脏功能活动节律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五脏精气活动有周期性盛衰消长的变化节律,其盛衰消长共有四种

    不同状态,即相、王、休囚、死。相,表示五脏精气活动逐渐上升之象;王,表示五脏精气活动达到最高峰的状态;休囚为五脏功能活动逐渐下降之候;死,即五脏功能活动最低谷状态。五脏功能活动节律性变化是精气活动逐渐上升,而达峰值,再经渐次下降,直至谷值,继而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终而复始。

    五脏功能活动之盛衰消长变化主要有年节律和日节律之分。五脏功能活动在一年四季、一日十二时均有五脏相应的精气活动量大小变化。

    一.五脏功能活动年节律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计360日,分别由心肝脾肺肾各主72日。以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脾主长夏。五脏功能活动年节律是以所主之季为旺。如肝相于冬,王于春,休囚于夏,死于秋;心相于春,王于夏,休囚于秋,死于冬;肺相于夏,王于秋,休囚于冬,死于春;肾相于秋,王于冬,休囚于春,死于夏;脾的功能活动年节律,目前有两种节律概念,第一是脾长养脏腑的总体年节律,即《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故脾为后天之本,灌溉于心肝肺肾四脏,是以四季月中,各王十八日。第二是脾的功能活动内在年节律,即脾相于冬春,王于长夏,休囚于夏秋,死于秋冬之间(见表6-1)。
, 百拇医药
    表6-1 五脏功能活动节律表

    年节律

    肝脏

    心脏

    肺脏

    肾脏

    脾脏

    日时节律

    年节律

    节律态

    日节律

    春

    王
, 百拇医药
    相

    死

    休因

    冬春

    相

    日中

    寅卯辰(平旦)

    夏

    休囚

    王

    相

    死

    长夏

    王
, 百拇医药
    日昳

    巳午未(日中)

    秋

    死

    休囚

    王

    相

    夏秋

    休囚

    夜半

    申酉戌(下晡)

    冬

    相

    死

    休囚

    王

    秋冬

    死

    平旦

    亥子丑(夜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