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中医科 > 10
编号:10302530
近代名家治疗中风特点(二)(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一)中西参合,阐发内风机制

    张氏认为:“中风一证,多因五内大虚,或秉赋素虚,或劳力劳神过度,风自经络袭入,直透膜原而达脏腑,令脏腑各失其职。或猝然昏倒,或言语蹇涩,或溲便不利,或溲便不觉,或兼肢体痿废偏枯,此乃至险之证。”指出中风有内外、真中、类中之别。“然真中风证极少,类中风者极多,中风证百人之中真中风不过一二人。”外中风是因正虚,邪入直透膜原而达脏腑所致,有表证,即所谓真中;内中风是指风从内生,内风煽动,非风自外来也,无表证,即所谓类中。认为内中风就是《内经》薄厥、煎厥、大厥之类;结合西学,阐发经文。煎厥乃善怒激发肝中相火暴动挟气血而上冲脑部,并非肝风内动;大厥乃气血并走于上,必至脑中充血,血管破裂;薄厥乃脑中所宛之血,激薄其脑部;通过条文分析,不但明白内中风就是西医所谓的脑充血,而且悟出其治疗之法则,对症之方药。

    (二)辨证施治,有充血、贫血之别

    张氏认为:“人之全体运动皆脑髓神经司之”,“脑髓之质原为神经之本源也”。强调了脑髓与人体神志、知觉和运动的关系。而脑髓神经皆赖以“血之濡润”,“胸中宗气助血上行”。若气血逆乱,迫血上行则“脑中之血过多”,脑中大气不足,不能助血上行,则“脑中注血过少”,所以张氏提出应当区别脑充血和脑贫血,虽均与血有关,但要以气血考虑。“是以西人对于痿废之证皆责之于脑部,而实有脑部充血与脑部贫血之殊”。脑部注血过多,排挤脑髓神经,俾失所司。脑部注血过少,不能濡养脑髓神而失其所司。张氏在分析其形成原因为:“夫外受之风为真中风,内生之风的为类中风,其病因悬殊防治自难从同。”若辨证不清,本系内中风,而亦以祛风之药发表,其脏腑之血,必益随发表之药上升,则脑中充血必益甚,或至于血管破裂,不可救药。指出了汉唐以前的错误。肯定了河间五志过极动火猝中之论,虽外感激发,然有内风之基础,内外两热相并,遂致内风暴动。其治外感之热,不可散外感之风,借白虎汤而不用麻桂诸药,恐发表之药,助血上行,其理自明,东垣以“本气虚”立论,缘血随气流行,上气不足,气之上升者过少,则脑部贫血。所以言:“是则河间主火,为脑充血;东垣之主气,为脑贫血,一实一虚迥不同也。

    (三)治法方剂,当分轻重缓急

    张氏认为,中风一证,若属真中、外中,则有偏寒、偏热和无甚寒热之别,偏热则《金匮》风引汤;偏寒则自拟法,先以胡椒浓汁灌之,继以干姜、桂枝、当归调服,后则黄芪、乳香、没药收效;无甚寒热则搜风汤。若气虚偶为邪风所中,去人参,加蜈蚣、全蝎。若证实闭塞甚,或二便不通,或脉象郁涩,加大黄内通外散,仿防风通圣之意。若属类中、内中,则有脑充血和脑缺血之别。脑充血早期用镇肝熄风汤,中期起痿汤,晚期养脑利肢汤;脑贫血早期用加味补血汤,中期干颓汤,晚期补脑振痿汤。以上从其所治的医案中,可反映出分期治法和用方特点。唐先平对此从病因、病机、处法、选方、功能、主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归纳,总结为辨证施治,分期制宜。, http://www.100md.com(杨金生)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