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新药快迅
编号:10178542
中成药不良反应谁之错?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41期
     与其它类型的药物相比,中成药的相对安全似乎毋庸置疑。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因为中药新药研发的源头——处方久经使用。中医处方来源一般有三:其一,古籍中的经典方;其二,老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验方;其三,民间流传数代人的验方,因此处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为成千上万的人体临床实践所证实。但是能否因为中医处方是安全的,我们就可以直接判定现代中成药是安全有效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中成药开发的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探讨。

    中医药理论特色的淡化

    中医学的特色之一是辨证论治。在对患者个体诊疗的过程中,中医生对症状的经验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用药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处方可随证加减。但是这种特色很难在中成药上得到体现。

    首先,中成药的产业化决定了它的组成必需是固定的。通常,新药研发中,少有完全保留原方药味的。这种做法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现在的中医临床多用古代的小方精方加几味使用或者几个方剂复合使用,有些疾病病机复杂,药味就势必多多益善,因此很可能导致功能近似的药(从有效部位的角度看)被选用。所以为了控制中成药的剂量,研发人员就务必要简化原方。2)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优化制备工艺和控制质量都难免造成原方药味的加减。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中成药产业化生产中,组方确定的全过程少有与原方进行药效及安全性对比的探讨。其次,由于中成药的使用者多为患者自己或非纯中医的医生,所以适应症的选择上就少了辨证论治,而多了“望文生义”,目前多直接定位为西医某病种或某病种的主症,刻意淡化中医的证。因此,目前中成药在组方、使用过程都与已经原处方产生了不少偏差,而这种偏差是否会对中成药的安全性带来影响也无从考究。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的另一个特色是药物的配伍。处方中药味间的配比关系直接影响着中药的临床药效,这一点在古代名方中显得尤为突出。但是这个重要特点在复方制成中成药的提取分离设计中却常常被“无意地”含糊了。很多中药复方的提取工艺设计往往是只讲“绝对有效成分”或“可测指标成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复方药的主治定为保肝,那么不论君臣佐使都一味地只注重提取其中与保肝降酶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成分。试想这样一来,哪还有什么配伍关系?而忽略了君臣佐使、“刻意”强调某一有效成分的中成药与西药几无二致,又怎能简单地说其“安全无毒”?一个合理配伍的复方中成药,各味药应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提取的设计也宜依方随证,否则还谈什么中医药理论指导呢?但是目前中药的基础性研究难以支持这样的设想。另外,研发中常见的就是为了便于质量控制多追求指标成分易测。一味药中测定方法成熟的成分可能就那么一两个,以这一两个成分为指标提取的有效部位基本近似,药理自然近似。可是该味药在不同的复方配伍中所起的功能是否也近似呢?肯定不是。但是中成药的大批量生产要求质量必须可控易控。在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恐怕还是以忽视药味在配伍中的不同功能为务实之举。由此可以推想,由处方到中成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将可能产生很大的变化,这也是造成近年来中成药不良反应日趋增多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在整个工艺设计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尚有很多,这就更增加了中成药不良反应成因的复杂性。当然这绝非研发人员不够严谨,而是因为中医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尚未达到可以很严谨地探讨各种相关问题的深度,要走完这条路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 百拇医药
    当然,笔者在此并非一味强调中成药必须要保留中医药特色的原汁原味。但作为药物研发人员,药物的安全有效是其最终追求的目标,因此必须明确认清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使其在很多疾病的治疗方面确实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中医的临床实践就是最佳的药物筛选过程,这一点是在中成药新药的研发过程中必须予以尊重的,只有保持它的特色,保证其中的物质基础不发生质的改变,才更有利于我们研制出疗效更好的药物。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局限

    中药处方的最大优势就是来源于临床实践。既然在开发为中成药的过程中原方发生一些质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通过中药上市前临床试验的筛选可以及时地发现由此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然而由于目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固有的局限性,给临床筛选带来了相当的困难。

    无论西药或是中药,上市前的临床试验都存在着共同局限性:如临床试验病例量较小、试验过程短使得观察期相应较短、受试者的选择面窄、用药条件控制相对严格等,这些都使得许多药品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难以被察觉;即使发现了,对其了解的程度也远不够深入。而中药因其自身特点使其上市前不良反应发现的难度更大。首先中药常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且多数疗程较长,作用又相对温和,这些常常使得人们对中药的不良反应重视不够;再加上中药的观察指标本来就不易确定,即使有不良反应也易可能被忽略,不统计到发生率中,但其潜在危害却依然存在,这就更增加了不良反应与药物因果关系判断的难度。

    在中药新药上市之后,面对的是用药病例数增加、患者和疾病呈多样化等情况,一些隐藏着的不良反应将会因不可控因素(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体质差异、用药方法和用药剂量的因素、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因素等等)骤然增加而逐渐显现。

    “是药三分毒”,中成药作为药物自然也有不良反应,且现在中药不良反应被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也未必是件坏事。起码这种现象可以促使我们中医药人进行更多地反思:中成药的研发方法是否陷入了一些误区,该如何去修改和完善。, http://www.100md.com(睿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