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仝小林维新医见
编号:10171622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仝小林:高热辨治心法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26期
     高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尽管对细菌性高热抗生素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对病毒性高热、中枢性高热、不明原因的高热,西药疗效有限,中药运用得法,常可效如桴鼓。

    一、辨证要点:

    1.辨初证,定伤寒温病手法

    外感之邪不同,各有所袭。风寒之邪,先犯肌表,而多从督脉、太阳经起病,尤其是背部、后头部至鼻颚、鼻鞍,周身怕冷,恶风恶寒,旋即高热峰起,但舌不甚小,苔不甚干,此可按伤寒手法,以麻黄汤或柴胡桂枝汤治之;风热之邪,先犯咽喉,咽痛咽干口燥,恶寒轻,发热重,舌开始即显红色,苔干,此可按温病手法,以桑苏饮、银翘散治之;另有一种,发病之初即有咽痛、咽干、咳嗽,但同时又有头痛、身痛、恶寒发热,可用升降散和川芎茶调散治之。

    2.辨热势,定截断平治手法
, http://www.100md.com
    外感高热循经而渐深,体温虽高而热势表浅平缓,伏气高热由内而外发,体温不甚高而热势深重。对于前者可按卫气营血或六经辨证平治,所谓,“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对于后者必须先按未受邪之地,采取截断疗法,所谓“发于机先”。对于热在一经始终不够者,如药疹、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之高热,则但治一经而已。

    3. 辨疾病,定伏气新感

    时令病,初病之高热,多为新感,如流行性出血热、小儿病毒性肺炎、流脑、乙脑、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性疾病,慢性病,反复发作之高热多为伏气,如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白血病之高热、红斑狼疮之热毒型、多发性骨髓瘤之热毒型等等。新感沿经传变,逐步深入,伏气发有定位、来势急骤,如同地震的震源,由内而波及其外,常常是发于气营,波及前后,虽有表症,但无表邪;新感必由外邪侵袭而发,伏气则可由内伤(如饮食、劳倦、性情波动等)诱发而作;新感宜用常规手法,伏气必直捣其穴。
, 百拇医药
    4. 辨气色,定卫气营血阶段

    随着高热,由卫到营血的传变,面色亦随之而变,面色微红或正常,病在卫分;面色潮红。病在气分;面色红中带紫,病在营分或气营两燔;面色紫中隐红,热入血分;面色青紫则示厥脱。

    5. 辨汗出,定表里虚实

    高热之汗,有虚实表里之分。汗出不止,汗质清爽,头痛恶风为卫表不固的表虚证;大汗不止,汗质黄粘,但恶热不恶寒为里实证;汗白而清,汗出不断,不恶风寒,汗越出体越虚,热不随汗而泄,为气不敛阴的里虚证。

    6. 辨舌质,定津伤阴伤

    舌质不瘦,红不甚干,苔不甚少,大渴引饮为肺胃津伤,主要是细胞外液的丢失,可大量快速补充水分,加甘寒养阴之药,如麦冬,沙参、石斛、玉竹治之;舌干裂而红绛,甚或舌卷萎缩,少苔或光苔为肝肾阴伤,主要是细胞内液的匮乏,补液不必过快,加咸寒育阴之药,如生龟板、生鳖甲、生龙牡治之。
, http://www.100md.com
    7. 辨脉象,定热之进退

    高热尽退,脉静身凉,可予调补之药;若热虽退而脉不静,仍小数或滑数,表明灰中有火,不可骤予调补之药,必乘胜追击,除热务尽。

    8. 辨体质,定舌脉之取舍

    慢性病合并外感高热时,由于长期的病理损害,使患者形成较为特殊而相对恒定的病理体质,加之病理产物的存在,因而表现为较为固定的舌质、舌苔、脉象、面色、形体,与无内伤基础的外感高热在表象上完全不同。如尿毒症晚期合并高热时舌仍较淡,苔仍较厚,脉仍较弱,此时必须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可舍舌脉而从症。

    二、用药手法

    1.体实不避汗出涔涔
, 百拇医药
    无论是表实发汗,还是里实透汗,不要惧怕汗出太多,出的越透越好,只是要大量补充水分。汗出到位的标志是:脉静身凉,精神清爽。

    2.虚人外感仍宜大剂短程

    外感高热,即便是虚人,也说明病邪来势凶猛。用药必须大剂短程,顿挫热势,切莫杯水车薪,药难胜病。

    3.盘踞中焦必须开畅气机

    邪聚中焦,胸膈痞塞,高热持续不退或邪正相搏,汗后热又复,清热热不退,当通腑泄热,开畅中焦,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此时,即使没有痞满燥实,仍可通下。

    4.老年温病重在顾护阴液

    老年肝肾素亏,细胞内液不足,津液匮乏,一旦高热,则阴伤立现。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肿瘤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老年病人,津液(细胞外液)可以速补,而阴液(细胞内液)不能骤生。所以老年温病自始至终要顾护阴津,热在气分,即要早用养阴之药。
, http://www.100md.com
    5. 伏气温病可直捣其穴

    伏气温病的病机特点是:发于气营,波及前后左右,故找到病位后即可直捣其穴。如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可不必虑其初起有恶寒之症,直接用大柴胡汤类,清肝利胆通腑泄热;如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属湿热下注者,亦不必虑其初起有无剧烈寒颤,可用八正散清热利湿;如红斑狼疮热毒型,可用清瘟败毒饮大剂清热解毒。

    6.重用石膏、生地两清气营

    张锡纯谓“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石膏并非大寒之药,之所以把它列为寒药,是因其发汗作用强,汗出而身凉,故临床上用石膏应把它当作发汗药,而不要把它当作寒凉药。石膏可放胆用之,30g~120g,据热而定,最多可用至300g,不必先煎。配麻黄则发汗更速、更猛,或配百服宁等解热镇痛药。石膏配生地,两清气营,气分阶段即可配伍用之,以防伤阴。
, http://www.100md.com
    7.中枢性高热早用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开窍之功,可降温、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治疗昏迷。对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中枢性高热病人宜尽早用之,每次1~2丸,每日2次,连用不超过3天。昏迷病人可用温水化开后胃管注入。

    8.因势利导,给邪出路

    解热形式多种,有热随汗解,有热随溲泄,有热随便出,亦可偶见温毒上发,热从上窍而解。余曾见一尿毒症无尿患者,温毒上发,面肿如狮,双外耳道流出大量黄色粘汁而后热退。治疗上要因势利导,给邪出路,助邪外出。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仝小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