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疗管理
编号:10133023
论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14期
     我国的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是由社会资金投资,即非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主要是由政府举办的,属于社会公益性质。我们讨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药品价格改革问题,其实质是医疗机构补偿问题。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改革,也限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一、补偿医疗机构成本的价格政策和财政补助政策

    现在的医疗机构的成本是由三个渠道的资金来源补偿的。第一个渠道是财政的拨款;第二个是医疗服务收入;第三个是药品的差价收入。三个渠道可以归纳为两个政策,一是价格政策,二是财政补助的政策。1998年全国卫生系统医疗机构收入合计为948.3亿元。其中:(1)医疗服务收入600.3亿元;(2)药品销售差价收入191.8亿元;(3)财政拨款139.5亿元;(4)其它收入22.2亿元。所占比例分别为63.3%,20.2%,14.7%和2.3%。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 http://www.100md.com
    医疗服务收入。这是补偿医疗机构成本的主要来源。由于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大型仪器检查收入的增加和医疗服务项目的增加,医疗服务收入增长很快。1995~1998年,我国医疗服务收入分别为349.9亿元、433.9亿元、516.6亿元和600.3亿元。1996~1998年每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4%、19%和16%。另外,从医疗服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来看,也是逐年提高的。如1995年医疗服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55.8%,1996年为60.4%,1997年为61.5%,1998年为63.3%。

    药品差价收入。按照现行的财务制度,医院统计的药品销售收入为毛收入。严格意义上说,真正能由医院直接支配的,可以用于补偿医疗成本的,只是药品销售的差价收入,即药品销售收入减去药品的购进额后的购销差价收入。这部分国家规定医疗机构药品批零差为购进价的15%。在此之外,还要加上未计入药品销售收入的购进药品的让利或折扣收入,以及医疗机构的制剂纯收入(制剂纯收入为制剂收入减制剂支出后的余额)。1998年药品销售的差价收入为183亿元,相当于药品销售收入的32.8%。其中医院提取的修购费61.1亿元,销售纯收入33.3亿元,折扣收入88.9亿元,制剂纯收入8.4亿元。折扣让利收入相当于药品销售收入的15.9%,药品的差价收入也是逐年增加的。1995年为121.5亿元,1996年为151.1亿元,1997年为173.3亿元,1998年为191.8亿元,1996~1998年每年比上年增幅分别为24.4%、14.7%和10.7%。1996年底开始整顿药品价格秩序以后,药品差价收入增幅明显降低。
, 百拇医药
    财政拨款。我国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拨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经常性补助,主要是补助医疗机构的工资,另一部分为专项补助,主要是补助医疗机构的设备购置。据测算1995~1998年每年的财政拨款1995年为101.4亿元,1996年为117.3亿元,1997年为130.5亿元,1998年为139.5亿元,1999年为176亿元。1995~1998年每年比上年增长分别为15.7%、11.3%和6.9%。从1998年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拨款总额139.5亿元(估计)来看,其中经常性补助为105.5亿元,专项补助为34亿元左右(估计)。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十年来医疗机构的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1990年,全国卫生系统医疗机构收入只有188.2亿元,1995年增加到584.8亿元,增长210.7%,年递增42.2 %;1998年进一步增加到948.3亿元,比1995年增长62.25,年递增20.7%。
, 百拇医药
    第二,医疗服务成本主要靠医疗服务价格补偿。1998年医疗服务收入已经占到医疗机构收入的63.3%。1995年以来,服务价格补偿成本的比例逐年提高。1995年为59.8%,1996年为60.4%,1997年为61.5%,1998年上升到63.3%。医疗服务收入的增加,有相当一部分是医疗机构购买大型医疗仪器后的医疗仪器检查收入,但1996年整顿药品价格以后,加大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力度,劳务性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增加的收入,也占了相当部分比重。

    第三,药品的差价收入已经超过了财政拨款,成为医疗机构补偿的第二个重要渠道。药品差价收入,1990年只有38.3亿元,1995年增加到121.5亿元,增长217.2%,年递增43.4%;1998年进一步增加到191.8亿元,三年平均年递增19.3

    %。1998年药品差价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0.2%,比同期财政拨款占全部收入的比重高出5.5个百分点。

, 百拇医药     二、医疗机构补偿渠道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前,医疗机构的成本补偿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医务人员的工资按国家规定标准发放。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主要是补偿材料费,所以收费标准很低。药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销售,医疗机构可以得到15%的批零差价,用以补偿财政拨款的不足。医疗机构不准创收,也没有创收的动力。

    80年代中期,医疗机构逐步走上创收的道路。1984年工资制度改革以后,对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实行差额补助,即由财政拨款一部分,单位创收一部分解决。从此医疗机构开始走向市场,逐步改变为更多地依靠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差价收入补偿。

    为了调动医疗机构创收的积极性,在财务制度上规定,医疗机构必须有结余才能发放奖金和涨工资,这样就迫使医疗机构千方百计地在帐目上作出结余(也许实际是亏损的);而有了结余之后,财政就不可能增加拨款,因为财政是差额拨款,收支出现负数时才有可能增加拨款;物价管理机关也不可能批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因为医疗机构是公益性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价格调整是补偿成本,有结余不能提价。在财政拨款和提高价格这两条路走不通之后,医疗机构就只能靠自己去创收。医疗机构创收的途径,一是多卖药,开大药方;二是扩大药品进销差价,迫使药品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虚高定价,多给折扣和让利;三是购买大型仪器多检查。从此,药品销售差价收入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中的作用逐步强化。
, 百拇医药
    由此导致了药品购销领域的虚高定价机制的形成,即高定价——高折扣——多推销。生产企业只有高定价,才能迎合医疗机构的愿望多给折扣让利,多给折扣让利才能多推销。一些传统的低价药品销售困难,改头换面提价几倍甚至十几倍后,销售则大幅度上升。即使不考虑折扣让利,只是从批零差价同样按15%计算,几角钱一支的青霉素和几元钱、十几元钱一支先锋霉素,医院所得到的利益就相差数倍。

    三、药品虚高定价机制产生的社会原因

    医疗机构创收,以药养医,只是产生药品虚高定价机制的一个诱因和必要条件,但真正形成这个机制,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一,药品生产的供大于求。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开放搞活、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药品生产的高额利润吸引了社会各界投资兴办药厂。社会上一度流行“好县长,办药厂”的说法,指的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放宽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审批,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大量涌现的现象。现在我国化学制药企业有6000多家,普通治疗药物严重供大于求。而事实上,即使美国这样的制药大国,也只有200多家制药企业。
, 百拇医药
    第二,药品批发企业过多过滥。在打破三级批发、一级零售的限制后批发企业大量涌现。原因是批发企业的差率过大。当时按照三级批发计算,药品出厂价与批发价的价差为以批发价计算倒扣19%(中药为20%)。流通领域如此之高的差价率,吸引大批的人们进入药品的批发和零售领域。最初是药品商业的退休人员办企业,随后是批发企业改革,各个部门逐步改为实体性的企业,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流通领域的竞争。现在我国批发企业有1.7万家,而美国只有13家。批发企业享受着国家规定的高额差率,竞相向医疗机构推销药品,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回扣和折扣。在1996年专项治理药品购销不正之风后,主要表现为折扣让利。在批发企业名义差价率19~20%中,大部分都用于给医疗机构的折扣。反过来,批发企业又压制药企业给折扣和让利。

    第三,医疗机构药品销售的垄断。我国现在虽有药店,但人们主要是还是从医院买药,药品的销售90%是通过医院这个渠道的。由于医疗机构在药品销售中占有相对垄断的地位,所以众多的药品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追逐着医院推销产品。医院药品的销售是通过医生的处方进行的。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患者只能听取医生的意见,按照医生的处方购买药品。
, 百拇医药
    第四,生产企业与医务人员的直接联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去我国的企业都是按计划生产,药品由商业批发企业包销,医院按照计划由当地批发企业供货,生产企业不用关心市场。由于企业生产的药品基本上都是仿制的,也用不着去教医生如何正确使用。药品都是用通用名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不用宣传自己的产品,也没有售后服务的概念,也没有企业到医院推销药品,医务人员与药品销售企业没有直接联系。80年代中后期,外商开始进入中国的制药领域。他们在带来先进的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产品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产权保护意识,带来了新的销售方式。外商企业直接进入医院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这样就改变了原来生产企业与医务人员没有直接联系的状况,企业的销售代表与医生及医院的药房建立了直接的关系。

    第五,大型仪器检查按成本收费的政策。为了解决医疗机构设备不足,检查手段落后的矛盾,在政府无力拨款采购的情况下,在八十年代后期,国家制定了医疗仪器检查可以按成本定价的政策,使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医疗服务收回成本,归还贷款。这个政策促进了我国医疗检查手段的现代化,但也带来了大型仪器配置过多,各种不必要的检查过多,加重患者负担的问题。很多医疗机构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医生让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
, http://www.100md.com
    第六,公费医疗报销制度上的漏洞。过去公费医疗报销制度,缺乏对药品消费的约束。所以在医院里经常听到医生询问是公费还是自费,公费则开一些高价药和多开药,在报销制度上缺乏对药品消费的约束。

    四、如何评价现行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多年来,我们在现行的补偿机制,即三个补偿渠道的支撑下,维持了医疗机构的运转。从总体上说,在补偿总量上基本上满足了医疗机构补偿的需要。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医药费用上涨过快。1995年~1999年,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治疗人次略有下降,但医疗费用和药费合计则从955亿元增加到1844亿元,增长接近一倍,年均递增23.3%。人均门诊医药费由37.1元增加到73.9元,人均住院费用由41.9元增加到81.3元。这里有医疗技术进步和药品更新换代的因素,但出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而多开药、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占相当一部分。
, 百拇医药
    第二,医疗机构之间和医务人员之间收入不平衡。城市中的大医院门庭若市,收入畸高,往往一个医院每年的结余款高达上亿元,甚至几亿元;而城市中的小医院则门可罗雀,收入很少,入不敷出。特别是县城、乡村的基层医院由于财政补助少,业务收入有限,更加困难。在不同等级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收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第三,滋生腐败现象。由于在药品市场上医院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所以成为药品生产企业推销药品的公关对象。

    医生向企业收取数目不等的处方费、医院为鼓励医生多开检查的单子而从大型仪器检查收入中向开单的医生支付提成的做法都时有所闻。因此对现行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必须进行改革。

    五、如何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怎样改革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体改办等八部门制定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16号),提出了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途径。根据这个文件,2000年7月国家计委、卫生部制定并印发了《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计价格【2000】962号),同时国家计委还印发了《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在上述文件中,把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都作了原则性规定。
, http://www.100md.com
    第一,改革的实质。在国办16号文件中指出,解决当前存在的以药养医问题,必须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这里指出了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的实质,也是医疗机构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改革的目标。在国办16号文件中指出,在逐步规范财政补助方式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这里规定了医疗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把现行的财政补助、医疗服务价格补偿和药品差价收入三个补偿渠道,改为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价格两个补偿渠道。文件中对财政补助的范围规定为四个方面:(1)卫生执法监督和预防保健等公共服务;(2)重要医学科研;(3)基本医疗服务;(4)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

    第三,改革的步骤。近期目标是,在国办16号文件中规定,医药要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先把医院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收支结余全部上缴卫生行政部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合理返还。同时,要选择若干所医院积极进行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的试点,取得经验后普遍推开。<未完待续>
, 百拇医药
    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药品及医疗费用表

    项目 1995年 1999年 年均递增%

    治疗人次(亿人) 12.08 11.88 -0.41

    门诊医疗费用(亿元) 160.74 351.39 21.6

    门诊药费(亿元) 287.74 527.09 16.3

    住院医疗费用(亿元) 238.77 510.49 20.9

    住院药费(亿元) 267.52 455.72 14.2

    合计医疗费用(亿元) 400.13 861.88 21.1

    合计药费(亿元) 555.25 982.81 15.3, 百拇医药(景 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