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下丘脑-垂体疾病 > 骨质疏松症
编号:205028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为何疗效好
http://www.100md.com 2002年9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18期
     细胞学水平研究提供认识基础

    补肾疗法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方法,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肾主骨生髓”学说。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符强主任医师等人筛选出多味中药组成经验方“骨松康”,在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的同时,还通过中药血清法开展了深层次的药理学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证实这一中药组方既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又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与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激素等药相比较,中药以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无毒副作用等诸多优势,更适合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应用。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骨组织退行性改变,具有整体关联性和逐步发展性两大特点。本病引起的腰背疼痛及骨折等,给患者肉体和精神上带来极大的痛苦。西医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人到老年后,由于其性激素和钙素分泌减少,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所致,因此临床上多采用性激素和降钙素来治疗。而中医则认为,人到老年后,肝、肾逐渐不能生长骨,致使骨枯髓虚,因而确定的治则是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目前,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已被中、西医学者普遍接受。龙南医院主任医师符强等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精心选用鹿茸、熟地、山茱萸、淫羊霍、山药、汉三七等中药组方,以此壮肾阳、补肾阴、添精血、强筋骨、通经络、益气血。临床上已治疗患者428例,用药一个疗程后大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疼痛减轻,活动能力增强,双能X线测定L2~4骨密度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符强等还以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应用含药血清方法探讨细胞药效学及其分子机制,由此深入观察上述方剂对成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分泌与矿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证实,用含中药的药物血清可以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水平,提高成骨细胞进行骨形成的能力,减少破骨细胞吸收陷窝的数量及面积,从而防治骨质疏松症。矿化能力的强弱是最终决定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指标,中药含药血清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形成矿化小结,表明中药不仅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也在调控成骨细胞的分化过程。

    专家分析指出,上述方剂中的补阳药能促进骨细胞增殖,而养阴药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若处方由养阴为主而兼具泻火作用,就明显表现为对破骨细胞活性的抑制。补肾只是一个笼统的“法”——治疗原则的概念,同一类的不同中药在作用上还有差异。从目前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大趋势上看,一种是辨证基础上的处方,一种是单味中药中的单体或一定纯度的单体。符强等人认为,小复方更能体现中医药的传统特点,发展趋势应以平补阴阳为基本内容的通用方。另外,对典型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宜增强养阴和泻火的药力,抑制活跃的骨吸收,同时也适当促进骨形成。而步入更老的年龄段,则宜增加补阳药,因为高龄患者多属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应以促进骨形成为主,对本身并不活跃的骨吸收不必有太多的抑制。, 百拇医药(衣晓峰 李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