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理疗杂志》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496476
偏瘫患者失认症和失用症的康复
http://www.100md.com 《中华理疗杂志》 2000年第5期
     偏瘫患者失认症和失用症的康复

    林惠

    摘 要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失认症和失用症的疗效。方法 对75例偏瘫患者按失认症和失用症量表进行评定,观察各类失认症所占的比例,对存在失认症或失用症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30 min,1~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前后分别进行评价。结果75例偏瘫患者有21例存在失认或失用,阳性率为28%。康复治疗前后两次评价结果,分别为32.56±3.12和45.02±2.72,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失认症、失用症患者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疗效确切。结论 偏瘫患者中,失认症、失用症存在一定的比例,应列为常规检查,早期发现,及时康复治疗。

    关键词:康复;偏瘫;作业疗法;失认症;失用症
, http://www.100md.com
    失认症和失用症都是大脑高级功能障碍引起的症状,常为大脑半球特定部位的损害所引起,在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等情况下均可出现。偏瘫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妨碍了运动功能的进程,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ADL障碍,因此,失认症和失用症的康复也是偏瘫患者康复的治疗内容之一。我们对75例偏瘫患者进行失认、失用评定,对失认症、失用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均得到改善。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994年10月至1996年10月,我院住院的偏瘫患者75例。均经CT扫描证实为器质性脑损伤,其中脑出血38例,脑梗塞30例,脑外伤7例;大脑半球左侧病变34例,右侧病变41例;年龄31~75岁,平均59.4岁;男性58例,女性17例;文化程度:大学20例,中学33例,小学22例。患者均无严重智力障碍及失语症。

    采用失认症失用症评定量表(表1),共有30项,每个项目用3个水平进行评定:患者能够独立正确完成要求的项目得2分,需提示才能完成或完成不确切的项目得1分,不能完成要求的项目得0分,最高分数60分,为无失认失用障碍。
, http://www.100md.com
    对75例偏瘫患者按失认失用症量表进行评定,发现有21例存在失认或失用,阳性率28%。其中右侧大脑半球病变14例,占右侧病变41例的34.1%,左侧大脑半球病变7例,占左侧病变34例的20.6%。21例中,脑出血12例,脑偏塞7例,脑外伤2例。

    21例失认、失用症患者评定结果:0~20分4例,21~40分12例,41~60分5例,单项见表2。

    表1 失认失用症评定量表

    检查项目

    治疗前分数

    治疗后分数

    失认症

    一侧空间失认

    平分直线
, http://www.100md.com
    绘画人物

    删字试验

    钟表盘定位

    阅读试验

    双侧空间失认

    左右失认

    将你的右手放在你的右膝上

    将你的右手放在你的左膝上

    将你的右手放在治疗师的右膝上

    将你的右手放在治疗师的左膝上

    手指失认

    失写
, 百拇医药
    失算

    视觉失认

    颜色

    形状

    相貌

    触觉失认

    触摸物品

    触摸几何图形

    半侧身体失认

    指令-指示你的膝部

    模仿-触你的左手

    人体视象-你的嘴是否在眼睛上

    人体图形砌图
, 百拇医药
    失用症

    平面结构

    绘画图案(房屋、时钟、花卉)

    木签设计(仿做你面前的图案)

    砌图(积木)

    立体结构

    方块构做(用3~5块方块)

    摺纸

    意念运动性失用

    划燃一根火柴

    鼓腮

    意念性失用
, 百拇医药
    寄信

    泡茶

    康复治疗时,针对每个患者评价存在的具体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一般在作业治疗室由OT师进行训练,每日1次,30 min, 疗程1~3个月,ADL可由家属协助在病房起居时间内进行[1,2]。表2 偏瘫患者各类失认失用症发生的例数

    失认失用

    分类

    左半球受损

    (n=34)

    右半球受损

    (n=41)

    百分比
, 百拇医药
    (%)

    一侧空间失认

    0

    12

    16.0

    双侧空间失认

    5

    0

    6.7

    视觉失认

    0

    1

    1.3

, 百拇医药     触觉失认

    1

    1

    2.7

    半侧身体失认

    1

    4

    6.7

    结构性失用

    5

    0

    6.7

    运动性失用

    5
, 百拇医药
    1

    8.0

    意念运动性失用

    4

    0

    5.3

    意念性失用

    2

    0

    2.7

    一侧空间失认:OT师站在患者忽略的一侧,对忽略侧提供触觉、拍打、按摩、冷热等感觉刺激。让患者健侧上肢越过中线到患侧进行作业,如拼板、插件等。用鲜艳的物体或手电筒光在忽略侧移动,刺激其视觉。阅读时避免读漏,在忽略侧的极端放上颜色鲜艳的规尺,或让患者用手摸着书的边缘。OT师多做语言提示。双侧空间失认:①左右失认:OT师经常提示左右方向的暗示,以帮助患者辨认在他左或右的物件,在进行作业时,相应地喊出左或右的方向。②手指失认:给患者手指以触觉刺激,同时呼出该手的名称,重复在不同的手指上进行。视觉失认:①颜色失认:提供各种物体的轮廓图让患者填上正确的颜色,反复练习,不正确的给予指示或提醒,②形状失认:用各种拼板玩具用不同的图形拼出图案,让患者模仿、复制,给予指示或提醒,直到选用图形和拼接接近正常为止。③面貌失认:用知名人物或熟悉的人物照片让患者辨认或将照片和写好的名字让患者配对,反复练习达到正确或接近正确为止。触觉失认:可用视觉输入来弥补。OT师先将物体通过各个平面移动,并让患者注视,然后改双手移动,让患者闭目进行。在连续多次成功之后,再加入新的物体。体象障碍:OT师在刺激患者身体某一部位时,让他呼出这一部位的名字;呼出患者身体某一部位的名字时,让患者刺激他身体的这一部位;让患者先指出OT师身体的某一部位,然后指出他自身相应的部位;让患者指出人像中术者呼出的部分等。
, 百拇医药
    失用症:①选用简单的只有一个部位的动作,或将活动分解为个别的组成部分,教给患者,然后逐步地再将它结合为一个整体。②应用简单的只有一个动作的句子去指导患者。③引导患者的肢体完成所需的活动。④对困难的作业加强练习和重复。⑤用简单有力的声音指导患者或用触觉和本体感暗示。⑥如用口头命令不生效,可用示范和视觉暗示。

    结果和讨论

    21例失认失用症患者作业评定分数治疗前32.56±3.12,治疗后45.02±2.72。治疗后评定量表的分数高于治疗前的分数,差异有显著性(t=2.375,P<0.05)。

    通过对75例偏瘫患者进行失认失用的评定,发现有21例存在失认或失用,阳性率为28%,说明偏瘫患者存在失认症或失用症占有一定的比例,不可忽视。

    康复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恢复生活与劳动能力,重返社会与家庭。失认症和失用症不仅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也导致了严重的ADL障碍。因此,对偏瘫患者应进行常规检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 百拇医药
    偏瘫患者几种障碍常同时存在,各类知觉障碍中,一侧空间失认的发生比例最大,占16%,12例均为右大脑半球损害。此结果与大多数文献相似[3]

    对21例存在失认症失用症患者进行作业治疗,治疗后的评价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失认失用症患者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疗效确切。

    在康复训练中发现,失认症经过康复训练及指导,仅几次即有明显效果,而失用症需要较多次后才有效果,说明失认症较失用症容易恢复,在各种失认症中,一侧空间失认患者经一次训练后即有明显恢复,甚至稍做指导就有改善,说明在失认症和失用症中,一侧空间失认最容易恢复。

    虽然神经细胞为无再生性细胞,但可望通过治疗使残存细胞功能得以代偿和重新组织化。这同成长过程中自然的或有意识的学习一样,生活中的必要性的反复效果将被记忆[4,5]。在训练中我们体会到,应注意取得患者的合作,使患者了解本身障碍的性质,把再学习变为患者能动的行为,自觉地接受训练;同时,应找患者熟悉的、容易感兴趣的事物来训练;另外,还要教育患者亲属及其周围的人,理解与同情患者,防止患者孤立,改善患者的周围环境。
, http://www.100md.com
    林惠(114048 鞍山市汤岗子理疗医院康复科)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69-175,658-662.

    2,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9-52,110-116.

    3,上田敏.高级脑神经活动障碍的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88,3:47.

    4,范继中.大脑半球中风后的视空间忽视及有关神经心理学检查方法的评价,中华神经科杂志,1988,1:373.

    5,刘冰.脑卒中后视空间功能障碍,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9,6:14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