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三届国医大师 > 李佃贵
编号:13098735
李佃贵:创新提出浊毒病机理论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753期
     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医疗实践深入探索的新形势下,“浊毒”作为病理机制概念的中医学术用语被提出,并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同,可谓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浊毒理论是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在医疗实践中,以中医病因学的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浊毒发病机理,近年来,我们围绕浊毒诊疗思维开展了深入工作,使之不断臻于完善。现将浊毒诊疗思维相关内容陈述如下,与大家交流。

    浊毒的概念

    浊毒的概念源于中医学的浊邪和毒邪理论。中医学认为,浊与清是相对的概念,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可见,《黄帝内经》对浊的认识有二:一是指体内消化代谢产物,如汗、液、二便排泄的污浊之物;二是指生理功能气化的相对产物而言,是水谷精微浓浊部分。而“浊邪”一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他在讨论五邪中人的一般规律时提出“清邪居上,浊邪居下”。仲景所说的浊邪,与湿邪相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也未论及“浊邪”一词,只是在讨论湿邪的性质时指出:“湿性重浊”时才提到“浊”字,“浊,就是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现象。“浊邪,重浊之邪气也。”意指秽浊,浑浊之物。浊邪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外感湿邪,由表入里,阻于中焦,湿邪困脾,浊邪内生。二是由脾虚或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日久成浊。

    那么,浊邪和湿邪有何区别?我们认为,浊邪与湿邪均为体内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联系,是指源同质异,因湿与浊同类,积湿成浊,均属于阴,故有“湿为浊之渐,浊为湿之极”之说。正因为如此,造成了湿与浊在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其区别在于,一是浊轻为湿,湿重为浊。二是湿邪有外感和内生,浊邪只有内生而无外感。三是湿邪致病较浊邪致病轻浅,易于治疗;浊邪较湿邪重深,易转化难除。

    毒邪在中医学中的含义较多,概言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药物的毒性、偏性。二是指感染性外科脓疡病症,如丹毒、肠痈等。三是指病因,包括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或毒性作用的各种致病物质,“物之能害人者,如毒药、毒物之类是”。目前亦认为,大凡内外致病因素,当其致病性强,对机体危害严重者,便可称之为毒邪。

    产生毒邪的原因有两种途径:或外感火热,邪气太盛,入血分而化毒。如王冰注《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4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