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540430
说师论教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310期
     为人师表,不应当只考虑如何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燃烧自我,而应当主动地、积极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递信念、输出能量以点燃每一位学生心中的火种。

    如果说“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讲的一位老师应该教什么,那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倾向于告诉我们怎么教。

    教师是一个充满爱的职业,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

    笔者从14岁踏入中医药大学成为一名中医学子,到25岁左右踏上讲台、拿起教鞭,从事中医教育二十余年,对学校、对中医学、对中医院校的学生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别样的感触;从常规课程授课到指导引领硕士生、博士生从事中医药相关课题研究、创新创业,对于中医药学的教育有着特殊感悟。今天,就把这些所思所感浓缩成一篇教育心声,送给即将踏入中医药大学教师岗位的年轻人们。

    说“师”

    什么是老师?这应该是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理应扪心自问的问题。因为想清楚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就一个有原则、有方向的教育者。
, http://www.100md.com
    有人把老师比喻为“园丁”,要用心、用力地呵护像花草一般的学生们,教育就是除虫、洒水、施肥。但以呵护为主的教育方式应当主要存在于学生低龄教育时期,在学生相对幼小脆弱的时候以呵护为主、引导为辅完成教育工作。

    有人把老师比作蜡烛,认为老师的工作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因此有人愿意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形容老师的教育工作,说明为人师者要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比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身为老师,我们是不是应当考虑更多一些,思考一下当自身燃尽以后世界会不会又重新回归了黑暗?

    笔者个人愿意把老师比作“点蜡烛的人”。年华易逝,岁月无情,每一位在讲台上执掌教鞭的教授学者终将老去;为人师表,我们不应当只考虑如何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燃烧自我,而应当主动地、积极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递信念、输出能量以点燃每一位学生心中的火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未来当我们渐渐失去火光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因此而黑暗,而是在已经燃起的万千烛光中更加光明璀璨。
, 百拇医药
    论“教”

    那么,身为老师应当教学生什么?又应当如何教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曾经给出过答案,笔者特别推崇的是先贤留下的三句话,一句是韩愈的《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还有两句源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一句来自《论语·先进》里“闻斯行诸”的典故,后人提炼总结为孔子“因材施教”思想。

    传道授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说的就是老师应当教学生什么。一些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的是“授业”,相对来说,没有“传道”意识,更不愿意为学生答疑解惑。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得专业教育沦为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技术传授,一门学科也因此失去了知识传授过程中本应体现的魅力,学生兴趣因此而消磨殆尽,教授结果也自然不尽人意。笔者认为,与授业相比,传道、解惑亦应当是教育过程理应侧重的两个方面。
, 百拇医药
    “道”意味着“自然、规律、方式、方法”,从小的方面来看,传递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老师更多的应当是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作的方式方法、技巧原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懂得了这些与专业学习相关的“道”,才真正赋予了学生一生取之不竭的财富;从大的方面来看,任何一项专业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理应传达一些有益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他人需求、遵循于自然规律的积极信念,让学生能够在了解一定行业弊端不足的同时依然坚定对专业的信心、对学科的希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们努力为一门学问乃至整个社会去营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惑”意味着“困惑、不解、迷茫”,学生会因为“惑”而止步不前、原地打转。许多老师不喜欢甚至是厌恶学生因为“惑”而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是嫌麻烦,有的甚至是好面子怕不能解答。殊不知学生的“惑”是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进步的表现,更是老师传道授业取得进步的标志。在笔者看来,“传道、授业”是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育形式,而“解惑”往往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局面,正是辨明学理、思维碰撞的最佳时机。
, 百拇医药
    学生的“惑”可能分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产生了疑惑、问题;一种情况是正好碰到了教学中的瓶颈或关键点引发了疑问、不解;还有可能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的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甚至是人生产生了迷茫。不论是哪种情况,身为老师都应当设法为学生解答,以鼓励其学习、激发其兴趣,同时打破学习瓶颈、突破教学关键,使教学相长。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也是和学生的感情交流过程,以过来人的身份在学生迷茫时给出建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专业,充满信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如果说“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讲的一位老师应该教什么,那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倾向于告诉我们怎么教。“有教无类”往往指的是一种教育态度,“因材施教”指的却是一种教育方式方法。什么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态度?指的是老师面对学生应当不卑不亢平等看待,无论学生出身有别、智力不同,皆一视同仁。师者,这一身份庄严崇高,老师是给予者、引导者,决不能因为学生的不同状况而表现出不同的喜好或厌恶。“因材施教”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因为不同的学生学习方式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成长环境各异,要把相同的知识准确地传达到不同的学生那里,就需要讲求“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就善于换位思考,能够设身处地的从不同学生的角度看待知识、思考问题,让学生们乐意受教。

    总之,笔者认为,老师是一个充满爱的职业,爱才是一切教育的源泉。因为有爱,才会在传达知识的过程中乐于鼓励、善于启发;因为有爱,才会在传道解惑过程中悉心指点、用心提携;因为有爱,才会在执教过程中永远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与诸多教育方法、教学技巧相比,对学生教育工作的爱、对学科行业的爱、对学校乃至社会的爱才真正能驱使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断进取、不断钻研、不断奉献、不断地把思想知识传承发扬。, 百拇医药(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