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耳疾病 > 中耳疾病 > 中耳炎
编号:12487879
慢性中耳炎案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164期
     雷昌林疑难病症治验

    丁某,女,68岁,2000年12月6日初诊。

    主诉:左耳流水样脓液10余年,复发2月。患者患该病已10余年,经常发作;近2个月复发,一直口服抗生素治疗,疗效不显著,最近又连续输液抗感染9天,仍无效。遂转求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面色青黄晦暗,左耳流水很多,压耳水就流出,耳鸣,耳憋胀,耳痒,听力明显下降。伴头晕、睡下显著,恶心,背凉,手麻足凉,失眠,口干明显,有阵发心悸,大便日1次不利。查:左耳下腺及左颌下淋巴结有压痛,右上腹有明显压痛,胃脘有压痛,腹较胀,两下肢轻度水肿,苔黄腻,脉右沉细弦,左浮弦。有高血脂病史。

    病机与治则:卫虚表寒,湿热壅耳,胆郁脾虚;治宜补卫温经散寒,清热利湿开窍,利胆清热运脾。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12克,细辛5克,白鲜皮20克,僵蚕12克,青皮12克,苍术12克,石膏30克,泽泻40克,枳实15克,地鳖虫12克,莪术20克。3剂,水煎服,1日服3次。

    方解:本方以生黄芪、桂枝、细辛益气温经散寒;白鲜皮、僵蚕、苍术、石膏、泽泻清热散结,燥湿利湿;地鳖虫、莪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青皮、苍术、石膏、枳实利胆运脾,清热导滞。上药合奏补卫温经散寒,清热利湿开窍,利胆清热运脾之效。

    12月9日二诊:服上药后左耳流水显减,耳鸣、耳憋胀、耳痒均减,睡眠较前好,上腹压痛减,苔黄腻,脉沉细弦。仍以上方主之,3剂,日3次。

    12月11日三诊:面色较前明亮,精神较前好,左耳流水已很少,耳鸣止,耳憋胀及耳痒显减,听力好转,头晕轻微,背已不凉,口干显减,已无阵发悸动感,大便日1次仍不利。查:左耳下腺及左颌下淋巴结压痛显减,右上腹压痛显减,胃脘已无压痛,腹较胀,双下肢水肿减,苔薄黄,脉细弦。仍以上方改枳实为20克,1日服2次。

    12月20日四诊:上方加减服9剂后,左耳已不流水,按压也无水,耳已不憋不痒,听力恢复为平时状态,口已不干。查:左耳下腺及左颌下淋巴结已无压痛,右上腹无压痛,胃脘柔软,腹略胀,双下肢已不肿,苔薄黄,脉细弦。

    该病已愈,仍以上方加减主之,4剂。

    12月25日随访,未再犯。

    按:该患者近两月的中耳炎,服中药13日病情完全控制。实践证明,中医对许多慢性病都具有优于现代医学的疗效。根据笔者的临床体会,对于慢性炎症,治疗局部炎症只是一个方面,关键在于提高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

    一是应大补阳气温经通络,以恢复卫气的抗邪能力;二是调理恢复脏腑功能,尤其是脾胃的纳运功能,以保障卫气的化生之源充足;三是祛除病邪,邪祛正易复;四是清除体内病理产物,如内热、食积、气滞、瘀血、水湿、痰浊等;五是恢复体内废物排出渠道的通畅,如腠理、玄府、尿道、谷道、气管、鼻道等。只有整体功能的恢复,才能快速控制炎症恢复健康。(雷昌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