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访谈
编号:12491196
管好医院难点在哪(对话院长)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7日 生命时报
管好医院难点在哪(对话院长)
管好医院难点在哪(对话院长)

     本报对话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上海东方医院副院长谭军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

    上海东方医院副院长谭军

    医院的好口碑,不仅来自过硬的医疗水平,还有方便的就医流程、舒心的看病过程以及人性化的服务设施。但实际上,我们去医院看病时,总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挂号难、看病难、停车难、服务窗口人员态度差、卫生间脏乱臭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就像医院管理的旧伤疤,虽经常“擦药”,却不能彻底“康复”。作为分管医院管理工作的副院长,他们有话要说。本期,《生命时报》专访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上海东方医院副院长谭军。

    窗口服务为何差

    生命时报:患者常常对窗口服务人员态度、医院环境卫生等感到不满意。从你们的角度讲,医院管理的难点主要有哪些?
, http://www.100md.com
    彭明强:在与患者就医体验相关的服务中,卫生、窗口服务态度确实是难点,还有就是诊疗程序是否合理,如何让患者少走弯路,减少候诊时间等。

    生命时报:窗口服务如同医院的“门面”,但多项调查表明,服务人员脸难看、态度差,原因何在?

    彭明强:医院服务涉及很多环节,我相信每个医院都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我们医院也是。挂号、收费等窗口服务面临的问题是,每天就诊患者数量庞大,病人排队时间较长,一方面我们优化流程,增加窗口,实行窗口的通收通挂;另一方面我们加强窗口服务人员培训,设置了满意度测评按钮。今年满意度评分将与医护人员的绩效挂钩。另外,为解决患者停车难,我们要求医院职工将车停到医院外较远的停车处。

    谭军:窗口服务人员第一时间接触每个患者,这是患者对医院第一印象的关键。第一印象好,可能是个美妙故事的开始,不好则容易产生医疗纠纷。之所以现在大家对窗口服务抱怨多,我认为,一是医院管理层对窗口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医院历来重医生轻护士,重护士轻窗口服务人员。二是窗口服务人员待遇低,他们每天也是超负荷运转,但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目前在编制、工资级别等方面受政策限制大。要想提高窗口服务,除了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人事制度也亟待“破冰”。
, http://www.100md.com
    生命时报:我们多次调查发现,医院洗手间卫生差,管理难在哪?

    彭明强:在你来采访前,我还去门诊巡视了一番。卫生难管有客观原因。比如与十多年前相比,医院门诊量增加好几倍,但医院的空间没怎么变,人事编制也没怎么增加,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患者和家属在医院流动,管理难度可想而知。跟以前相比,我们增加了卫生设施,加强了保洁人员的管理,厕所卫生已大有改观。

    谭军:我个人比较重视洗手间卫生,所以有人称我为“厕所院长”。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这并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需要管理层有更强的服务理念。

    盲目就医、医患关系最让院长头疼

    生命时报:为方便患者,很多医院也推出了夜间门诊、周末门诊等服务,这也意味着医生得付出更多时间。平衡医生利益与患者利益时,是否会遇到困难?
, http://www.100md.com
    彭明强:为方便患者就医,为更多的病人服务,我们多年前就已开设无假日门诊、夜间门诊。还有我们医院的检查,能不预约的尽可能不预约,很多项目当天检查当天出结果,这也意味着医护人员需要加更长时间的班,常常晚上八九点钟还在工作。夜间门诊、周末门诊更是如此。有些方便患者的措施刚开始推行时,部分医护人员会有不满,但毕竟为患者服务,慢慢大家也都能接受。此外,如果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我们也有激励机制,不能让大家白忙。

    生命时报:哪些问题是你们最担忧的?

    谭军:我国没有实现分级诊疗,患者盲目就医,让我非常头疼。拿我们院本部的门诊量来说,周一是高峰,日门诊量在6000人次左右,之后便逐渐减少,周五日门诊量3000人次左右。事实上,当班的医护人员并没有减少。我认为,这种波动导致大量医疗资源被浪费,没有得到最优配置,而这与患者就医的盲目性有很大关系。

    彭明强:目前,最让我担忧的是医患关系,这让医院管理难度更大。去年10月,我去广东参加一个会议时,有一家医院展示了一张桌板可卸下来当盾牌防身的桌子,这非常可悲。医患关系不和谐,信任缺乏会让一些小毛病恶化成大问题。与过去求着医生看病不同,现在的患者对医院管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有些要求违背了医疗本身的特点。举例来说,患者家属希望想什么时候去病房看病人就什么时候去,但病房为了保证其他患者休息、预防感染等,必须控制探视时间,有些患者难以理解,因而产生矛盾。我们承认,医院服务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但人性化并不意味着患者有绝对自由,医患间需要相互理解。
, 百拇医药
    体制改革才是根本

    生命时报:面对管理难题,您认为该如何解决?

    彭明强:做医院管理工作这么多年,我感触最深的是,很多问题并不完全由医院决定。医院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体制、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比如住院难,不少患者术后可以出院,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康复机构,只能继续住院导致压床。因此我认为,这些难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努力,从根本上还要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谭军:体制需要改革,这点我也同意。服务质量不高、工作人员态度不好、患者就医体验差……表面上看似乎是很简单的问题,但背后无不涉及到医院的人事、运行机制、医疗就诊体系等体制问题。我认为,目前医院的运行机制不改,是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的。

    具体来说,我有三点建议:一要打破医院内部的人事制度,同时要实现患者分级就诊;二是医院管理层需职业化。目前,多数医院管理层要么来自临床,要么来自行政岗,真正具有管理知识的较少,导致服务意识不够强,带来的改变不大;三是医院要丰富管理方式。比如减少人工岗,用机器代替预约挂号、打印检查单等。此外,窗口服务也可以外包,走入市场,通过竞争为患者选择最好的服务。▲, http://www.100md.com(江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