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91367
清宫中的端午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28日 《中国之韵》
    

    文并图/苑洪琪 编辑/胡敏

    清代皇室发源于东北的满族,入关之前,节庆活动大多与祭祀活动相联系。清入关后,顺治十一年(1654)首过端午节。是时,皇帝“诏大学士、内廷大臣乘龙舟游西苑,至桥北登岸,幸南台(瀛台)饮宴至暮”,由此定制,宫廷始过端午节。并随着入关日久,清宫端午节在陈设、服饰、佩饰、节日活动等方面逐渐讲究起来。
, 百拇医药
    到乾隆年间,端午节这天,宫内的陈设无不体现出端午节的特点:墙壁上挂的是龙舟呈祥缂丝挂屏,桌上摆大青葫芦音乐座钟,瓶内插五福五瑞花……就连各宫用的熏香,都是用菖蒲根、茎为原料制成的。艾草和菖蒲都是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艾草,又称艾蒿、五月艾,功能是祛寒湿;菖蒲有去寒热、提神、通窍和杀菌的作用。端午节那天,皇帝朝冠上戴艾草尖,身穿蓝棉纱袍、红青棉纱绣二色金龙褂,另拴龙舟大、小荷包和五毒小荷包;皇后、皇太后及宫中女眷头上戴五毒簪、艾草簪、绸布制的老虎簪等。

    乾隆皇帝虽热衷端午节,但端午节不搞赛龙舟的事,却时有发生。这是因为春末夏初,北京风多雨少,端午节过后即是芒种节令,需要透雨以解旱情。每遇天旱,皇帝要亲临黑龙潭祈雨。望着干旱的土地,心情焦急,乾隆皇帝曾赋诗曰:“望云忧麦槁(音同‘稿’,gǎo),心中我不宁”,“榴红蒲绿都无色,稻下黍槁俱可怜。”乾隆二十六年(1771),端午节天降大雨,乾隆帝喜上眉梢:“夏节兼逢大庆年,天中无事不称仙”。
, http://www.100md.com
    角黍犹沿椴木名

    但是,不管旱情与否,清宫廷过端午节,粽子是从不含糊的。早在东北时,满族旧俗端阳节食椴木饽饽,并用来祭神。椴木是生长在东北的落叶乔木,春季发芽,叶阔如掌。端阳节时,用椴木叶包粘高梁米与小豆泥,上屉蒸熟,散发着椴叶的清香。满族食椴木饽饽的风俗,与中原地区的江米粽子很相似,只是所用原料受地域限制,才出现粘高梁与糯米、椴木叶与苇叶的区别。

    清皇室入关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保留满族传统食风,如坤宁宫祭神时,就有粽子和椴木饽饽同时出现在供桌上的现象,有“角黍犹沿椴木名”之句,糯米粽子在当时清宫中还不普遍。随着满汉饮食的融合与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到清乾隆年间,宫廷过端阳节吃粽子、赏粽子、供粽子,粽子的用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据清乾隆十八年《御茶膳房》档案载,清宫自五月初一日起,宫内帝、后、妃、嫔的膳桌上,就开始摆粽子和粽方。攒盘粽子每盘18个,每粽方200个,仅乾隆帝膳桌上就摆出“早晚膳攒盘粽子二盘,早晚膳备用粽子二方”。此后,初二至初四每日摆出同样的粽子。宫内后妃也一如皇帝饮膳之俗,每日摆出粽子方。到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宫内粽子用量达到高峰。档案中记载,“此五日(初一到初五)万岁爷用膳共用攒盘粽子十盘,每盘十八个,粽方四方,每方二百个,粽子十六盘,每盘二十二个”,也就是说,乾隆帝在这一年的端午节,共用了1332个粽子。御茶膳房为制这些粽子,共用江米(糯米)1373斤9两,白糖577斤,奶油94斤,香油63斤6两,澄沙28斤8两,蜂蜜33斤4两,核桃仁435斤16两一斤,干枣17斤8两,松仁8斤7两,栗子12斤,黑葡萄8斤2两。仅包粽子用的细麻绳,就用了18斤。
, 百拇医药
    当然,皇帝的胃口再大,也不可能吃掉这么多粽子,皇帝膳桌上每日摆出的粽子,大多作赏赐用。档案曾记载,五月五日早膳后,随赏军机大臣7位,粽子4盘;师傅8人,粽子4盘;翰林8人,粽子4盘;宫内(水)法官等7人,粽子2盘;懋(音同“冒”,mào)勤殿翰林4人,粽子2盘;教司学生太监12人,粽子6盘;小太监8人,粽子4盘。此外,皇帝赏后妃、皇子、王公大臣的粽子就更多了。清宫粽子的品种很多,有枣粽、果粽、澄沙粽、奶子粽等。

    端午节的粽子,不仅在清宫档案里有记载,还出现于宫廷图画中。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午瑞图》轴,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秉承乾隆旨意绘制,真实地反映了清宫端午节景——艾草、桑葚、五毒,特别是图中几个呈三角锥形的粽子,个个系有马莲草,物品形象逼真,造型准确,竟与300年后的粽子一模一样。

    “端阳贡”和“锭子药”

    清代晚期,清宫端午节除膳房做粽子外,还到宫外有名的大饽饽铺,如东四牌楼北的瑞芳斋、东华门大街的同太石和前门外的大饽饽铺,订做许多五毒饼。《故都食物百咏》中记述,五毒饼是端午节的应时食品,并非将五毒(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作为作料入饼,而是火烙成翻毛酥皮饼,然后在雪白的饼上盖上鲜红的“五毒”图形或纹路,由此命名五毒饼。
, 百拇医药
    端午节宫中还有许多活动,演屈原沉江应节戏,圆明园福海内赛龙舟,“画船箫鼓,飞龙鹢(音同‘易’,yì)首络绎于波浪间,颇有江乡竞渡之意,召近侍王公同观”。再有端阳节各地官员都要进贡的“端阳贡”,也是端午活动的一种。“端阳贡”多为纱、葛、扇子、香饼、香包、香袋、宫佩等。是时,皇帝也对大臣们大行赏赐,赏赐的物品有紫金锭、蟾酥锭、盐水锭等避暑药品。

    据说,康熙平定三番时,清军部队遇到瘟疫大量减员。康熙帝命宫廷御医查阅医书,配制出辟瘟解毒、祛痰开窍、消肿止痛的紫金锭,解毒消肿、辟秽疗疮、活血定痛的蟾酥锭,以及治肿毒疥癣、蛇蝎蜘蛛蜈蚣咬伤、夏月毒蚊虱咬伤、祛肿疡疼痛的盐水锭等药品。为方便使用,将这些制成“锭子药”,外型呈珠或丸状、佩饰状,在身上荷包或香袋里装少量这类锭子药,以备不时之需。,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