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访谈
编号:12212032
药物治疗是多动症治疗的基础 我国多动症药物治疗现状令人担忧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7日 中国医药报 2012.05.17
     在日前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国儿童多动症关爱周”启动新闻发布会上,我国儿科领域的专家在探讨儿童多动症的疾病现状、危害及其规范化治疗时表示,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可以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良好的疾病,目前国内和国际的治疗指南均建议药物治疗作为其治疗基础。此外,临床医生还应坚持规范化治疗,多学科合作,实施并推广“以药物治疗为基础,规范诊治为核心,医教结合为方向”的儿童多动症全面解决方案,帮助患儿达到临床痊愈。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秦炯教授介绍,根据国内的流行病学调研,我国学龄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3%~5%。这意味着我国有近2000万名的儿童患有多动症,相当于每50人的班级中就有2~3名多动症孩子。但是目前我国该病患者的就诊率很低,还不到患者总数的1%。社会认知度低,大众关注度不够,可能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精神学组主任委员、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教授提醒,如果治疗得当,该病的预后比很多慢性疾病都要好。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得到及时规范治疗,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50%~60%的多动症患儿症状将持续到成年。成年期75%的多动症患者至少患有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中的一种;33%的患者有两种以上共患病。
,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组长金星明教授介绍,多动症的治疗强调的是综合干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药物治疗是基础;辅助行为治疗在年幼儿童是主导治疗;教育支持性服务也相当重要。据她介绍,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发表了新的儿童青少年多动症诊疗指南,将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年龄从原来的6~12岁扩展到4~18岁;治疗的推荐也比较细化,过去笼统地表述为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或者其他辅助治疗,修订后的指南按照患者年龄段分成三组推荐不同的治疗措施:4~6岁倡导行为治疗为先;7~11岁推荐药物治疗加上行为治疗;对12~18岁的患者,推荐药物治疗为先,行为治疗为后,再加上心理治疗。同时在指南中,美国儿科学会强调多学科合作。她说,根据我国国情,我们也应该走多学科合作的道路,需要儿童保健、发育行为、儿童神经、儿童精神、儿童心理、儿童教育等多个专业人士联袂,对多动症进行诊疗和管理。

    在解释多动症的治疗为什么要以药物治疗为基础时,金星明说,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多动症的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加上行为管理两种方法结合,或单独的药物治疗,疗效显著高于行为管理或者其他辅助治疗。
, 百拇医药
    对我国儿童多动症药物治疗存在的不足,秦炯认为有三点:一是药物品种少,真正经过严格临床验证的有效治疗多动症的药物目前只有两三种;二是很多人对药物治疗心存顾虑,担心它的不良反应,使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较少;三是药物剂型方面存在不足,比如有些胶囊类药物,对年龄小的患者就不太适合。另外,我国医保对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报销比例还不够高,可能会影响治疗。

    在谈到大家对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担忧时,秦炯说,我国一些医生和家长在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上有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就是过分担忧药物的不良反应。他说,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在选择药物时,首先要关注此药是不是确实有效;其次要看它是不是很安全,不良反应是否很严重。要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疗效有一个综合的、客观的评价。如果只关注不良反应而不关注疗效,是不适当的。

    金星明用“举步维艰”来形容多动症的药物治疗现状。她表示能够理解很多人对药物治疗的担忧。她说,患儿家长在治疗的取舍上,是更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是希望患者能成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这种选择对家长来说有时是两难的,临床医生必须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让他们了解多动症及其危害,并详细介绍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让家长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旦用药以后,在长期用药中临床医生提供的支持性服务也很重要。金星明说,有的患者用药后,发现症状减轻就自行停药,并不知道这是药物控制下的症状改善。一段时间后症状全部出现,又前来就诊用药,这就需要医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还有些患儿已经接受药物治疗,但是我们的医疗服务,如药物剂量调整方面的服务并没有跟上。在国外多动症诊疗建议中,要求及时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大约10天到两周时间就应该调整,目的是使疗效最大化,不良反应最小化。然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剂量调整是目前多动症临床治疗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