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用药 > 信息
编号:11946007
药源性“流感”不可忽视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5日 《中国医药报》 2010.07.05
药源性“流感”不可忽视

     □朱本浩

    众所周知,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但近几年来临床发现,许多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貌似流感的不良反应。早在1967年,就有学者发现,在应用干扰素(LFN)时,可出现这种情况,以后文献报道渐多。临床上遂将由药物诱发的以寒战发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的症候群为主,伴或不伴有全身不适、鼻塞、流涕、皮疹等表现的一组症状群称为药源性流感样综合征(DFS)。由于这一特殊的药物不良反应易与流感混淆,目前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此类病人常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37.5℃~38.5℃,但很少超过39℃(干扰素及两性霉素B除外);头痛、头晕或昏涨,全身不适,疲乏无力;四肢肌肉或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喉干咽痛、面色潮红而无受凉诱因,用药0.5~2小时后定期发作,持续3~6小时不等;停药后全部症状消失或迅速减轻;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可见升高;抗感染治疗无效。

    引发药源性“流感”的药物

    抗感染药物 如利福平、链霉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异烟肼、海群生、呋喃嘧酮、干扰素、聚肌胞、左旋咪唑、核苷类似物、白介素-2等。

    心血管药物 现已发现的有藻酸双酯钠、胺碘酮、西利洛尔、肼苯哒嗪、肝素、蝮蛇抗栓酶等。

    抗肿瘤药物 如全反式维甲酸、达卡巴肼、丙二醇二胺、三尖杉酯碱、门冬酰胺酶、喜树碱等。

    免疫增强剂 如胸腺素al、胸腺因子D等。

    三环抗抑郁剂 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氟西汀等。

    抗癫痫药 偶见于加巴喷丁、拉莫三嗪、非氨脂等。

    疫苗类 如亚洲甲型流感减毒活疫苗、三价流感疫苗、布氏杆菌减毒活疫苗、钩体病疫苗、伤寒疫苗、狂犬疫苗、麻疹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及霍乱疫苗、乙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等偶有致病报道。

    其他类 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低分子右旋糖酐、二羟乙胺酸芪咪、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植物毒素、中药苦楝皮等亦有个案例报道。

    药源性“流感”反应的防治措施

    避免用药 如左旋咪唑调节免疫、驱虫分别改用环孢素、肠虫清等;聚肌胞治乙肝可改用干扰素、长效复合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乙肝治疗性疫苗等。

    合理用药 有青霉素过敏体质者用药宜慎,密切注意变化;利福平应用每日一次连续疗法;干扰素从小剂量开始应用或予间歇疗法,使患者逐渐耐受。

    提高药物质量 如低分子右旋糖酐、LFN等,提高其纯度可大大降低发病率及反应程度。

    对症治疗 某些药物临床无法替代,虽反应重而又必须应用者如两性霉素B可对症治疗,如合用地塞米松、阿司匹林、消炎痛等,以此通过药理协同作用减少前者用量,亦是减轻不良反应的措施之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