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中药药市 > 品种分析
编号:11822408
资源稀缺 羌活之路令人忧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9日 中国医药报 2009.11.09
     □唐新

    羌活别名黑药,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具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功能。羌活喜凉爽、湿润和较荫蔽的环境,野生于海拔2600~3500米高山、高原之林下、林缘、灌丛、草甸,主产四川、甘肃、青海等省。羌活系多年生野生药材,由于长期大量开发利用,资源已明显减少。过去产量高的时候年产量可达3000~4000吨,近年来产量不足千余吨。

    昔日走势

    连年无计划的采挖使羌活资源越来越少,市场呈货紧价扬的趋势。1990年~1994年,价格一直在10元(千克价,下同)以下徘徊,1995年开始至2000年,价格逐年上升,由12元升至16元左右。2001年,由于前期羌活的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药商预测羌活资源大幅减少,于是大量囤积,使其价位达到历史最高点30元,这个价位又刺激了人们上山大量采挖羌活,货量增加,致使2002年底又跌为18元。2003年初,因市场尚有货源,加之国家对该品种销售的控制管理,市价走势不快,至产新前始终保持在17元。随着市场的消耗,同时产新货少,产新过后,市价猛涨。至2005年3月,价格再度攀升至30元左右。2005年产新量少,但因市场仍有部分货源,货源走动不快,价格微滑至26元。2006年产新前,市场走销平稳,货源继续消化,市价保持在25~26元。2006年产新,由于存货的消耗和产地资源萎缩,产量减少,市价趋涨,2007年3月升至28元。4月后,随存货减少,市场走势加快,产新货少,价格升至40元。此后价格走缓,稍有回落,稳定在37~38元。2009年后,随货源逐步消化,走势加快,市价走快,4月份升至45元左右。近几个月来,羌活走势稳健,产新时期羌活价格稳定。
, http://www.100md.com
    影响因素

    1.生存条件独特,生产周期长,资源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羌活宜寒冷,湿润气候条件,具有喜冷凉、耐寒、怕强光、喜肥的特性。由于其生存条件独特,欲想扩展面积实属不易。再加上羌活生长周期长,一般需5~7年才能采收,这就制约了羌活资源的发展,限制了产量,成为羌活资源缺乏的内在原因。

    2.需求量增加,供求矛盾突出。近年来,随着药业科研开发力度的加大,羌活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中药开发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祛风除湿的“灵丹妙药”,用它作原料制成的大活络丸、疏风再造丸、舒筋药水、驱风药酒等系列中成药就达140多种,均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由于羌活用量的大幅度增加,加之利益的驱动,当地药农不惜一切代价乱采乱挖,这种年复一年的恶性循环使资源破坏相当严重,长此以往,一面是资源的日趋锐减,一面是需求量的大幅增加,使供求关系出现了质的转折,由过去的供应有余转为需求的平衡以致走向产不足需。目前有些产区的羌活资源日渐萎缩或近乎枯竭,正是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结果。

    3.人为因素成为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由于资源短缺和社会需求的增加,致使羌活价格由过去的7元左右上升至目前的45元左右。由于价升的驱使,药农有利可图,便在羌活未到收获年份就出手,进行过度无序乱挖,既降低了产品质量,更减少了羌活产量,使本来就紧缺的资源捉襟见肘。二是由于羌活走俏市场,商家看好,多数药商视其货少而囤积,这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市场资源的短缺。

    4.掺杂使假行为严重影响到羌活的市场走势。由于羌活价格逐年攀升,又产不足需。因此多商看好,市场多用独活、川芎根混入其中,而且绝对量不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羌活的用量和走势。当然,羌活资源稀缺,长期向好的走势是难以改变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