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当代健康报》 > 2009.03.26
编号:11756109
什么是1型糖尿病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26日 《当代健康报》 2009.03.26
     荣海钦教授谈糖尿病防治

    人体胰腺内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当机体内源性胰岛素的产量很少时1型糖尿病就发生了。患有该型糖尿病的个体为了健康和生存必需每天注射胰岛素,这就是为什么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也曾叫做“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现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很多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其机体内正常情况下与感染的微生物进行作战的免疫系统,直接攻击自己的胰岛,摧毁产生胰岛素的B细胞。目前其发生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但研究人员发现遗传易感基因和感染某种病毒或接触某些化学毒素对诱发这种疾病有重要作用。在某些家族,有明显发生1型糖尿病的趋势。如果父亲有1型糖尿病,子女则有6%的几率会发病;但如果母亲有1型糖尿病则患病几率只有2%。还发现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有1型糖尿病,子女在11岁前的发病危险是其他年长者的两倍多。如果家庭成员中没有1型糖尿病,在50岁时,发生1型糖尿病的风险只有1%。

    尽管该病的症状似乎发生比较突然,但实际上大部分病例中胰岛B细胞的破坏是逐渐发生的,常常在症状出现被诊为1型糖尿病之前持续了好多年。在诊为1型糖尿病的初期,患者血液循环中通常会有一种或几种抗胰岛细胞、抗胰岛素、抗其它细胞成分的自身抗体。随着病史的延长,血液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就逐渐减少,所以很多患者很可能就检测不到了。抗体是一种功能蛋白,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生的抗体是为了保护自身不受外来侵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伤害。但在1型糖尿病时,免疫机制出了问题,所产生的抗体不但不能保护机体组织,反而还会有破坏作用。在那些有1型糖尿病易感因素的人群中定期检测有关自身抗体,不但可以预测发病而且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可以早期干预使之推迟发病或不发病。

    1型糖尿病发病后所导致的结果是明确的,那就是导致机体胰岛素的绝对缺乏,从而出现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产生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如不积极治疗,还有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而导致亡命威胁。

    荣海钦,医学科学博士、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内分泌与代谢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山东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院长。

    电话:18905415865

    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www.sd-diabetes.cn,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