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18 > 正文
编号:11614598
大肠癌(结、直肠癌).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262kb)。

    大肠癌(结、直肠癌)

    前 言

    根据"世界癌症报告",2000年大肠癌全球就发病达94.5万例,比1980年增加65.2%,占全球癌症发病的第3位;同年死亡49.24万,占全球癌症死亡的第4位;现有大肠癌患者237.9万,占全部现有癌症病人的10.6%,排第3位。

    上述资料,足以说明大肠癌是最常见的癌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趋势。我国亦不例外,据上海资料,我国大肠癌发病率正以每年4.2%递增。

    迄今大肠癌的"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远不如人意。本来,根据目前外科技术和放化疗条件,大肠癌完全可以争取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临床资料表明,I期结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90%以上,II期者为68.4%,III期者为39.7%,IV期仅为10.2%,事实上,临床所见I期病人仅10%左右。误诊漏诊情况十分严重,据文献资料统计大肠癌的误诊率达60%~70%,约64%~85%的病人经历6个月以上才获得正确诊断,以致相当多病人失去治愈机会。在治疗上,虽然公认大肠癌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方案尚未统一;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尚未规范。以致于各地各单位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差异很大。诊治方面尚且如此,更说不上预防和康复。为此,应有更多的学术交流,统一认识,取长补短,提高技术,造福病人。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谱的第二位。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第三至五位,并呈逐步上升趋势。在大城市更为显著,在上海市女性的发病率已位居第二位。近十年来在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大肠癌仍有半数左右的治疗失败,总体5年生存率为30%左右。因此,早诊早治是重要的防治研究方向。大肠癌是多因素、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多阶段发生发展的疾病。大约1/3大肠癌具有遗传背景,为一组遗传易感人群,因而难以从单一病因筛检或干预阻断。大肠癌发病过程可从粘膜增生,至腺瘤癌变及浸润的阶段性演进,可长达十余年。

    1、从全世界范围看,大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结肠癌的发病率迅速上升。世界上也有不少国家及地区大肠癌的发病部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原来直肠癌多于结肠癌而变为结肠癌多于直肠癌。

    (1)大肠癌是欧美发达国家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病谱和死亡谱上均居第三位。从全世界范围看,我国为大肠癌低发地区,但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结肠癌的发病率迅速上升。目前,大肠癌已成为我国第五位常见恶性肿瘤,在大城市增幅更快。

    2、流行特征

    (1)时间趋势

    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以发病率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只有极个别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同期直肠癌的发病率大多略有升高或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2)地区分布

    世界各地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美国、加拿大、丹麦、卢森堡等西欧及北美发达国家是大肠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发病率高达35-50/10万,东欧等地区的发病率为20-30/10万;目前,在美国,大肠癌患者死亡率仅次于第一位的肺癌、位居恶性肿瘤第二位。一些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或城市(如日本、丹麦、英格兰与威尔士和香港地区等)及以色列犹太人的发病率居中;亚洲、非洲和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的发病率最低。在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地理分布特征为:沿海东部地区比内陆西北地区高发,其中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就是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高,城市较农村高,大城市又较小城市高。该分布特征同样表明大肠癌发病与地区经济、生活习惯、膳食结构等因素相关。

    (3)移民因素

    从移民因素看,中国和日本大肠癌发病率低于美国,但移居到美国后,其第二代发病率明显上升,接近于当地居民,且发病部位与分布也与当地居民相似。在进行了大量移民流行病学研究后证实,就大肠癌病因学而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环境因素而非遗传因素。移居美国的第一代与第二代日本移民患大肠癌的机会是生活在本土的日本人的2.5倍。移居美国的中国移民大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也明显高于中国居民,而与美国居民相接近。

    (4)宗教因素

    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第七日安息会教徒(the Seventh Day Adventists) 以素食为主,其大肠癌的死亡率比该地区的一般人群低60%。同样,美国的摩门教徒(该教徒吃肉,同时也吃较多的谷物、面类食品),他们的大肠癌发病率也比其他的人群低。在印度孟买,多吃肉类食品的袄教徒(Parsees)大肠癌的发病率比食素的印度教徒(Hindus)高。宗教因素的研究反映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影响。

    (5)解剖部位分布

    在大肠癌高发地区,以乙状结肠与上段直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较多见。高发区与低发区大肠癌不同解剖部位的比例大致相同,而差异较大的是低发地区乙状结肠癌发病率较低;与此相反,低发地区的右半结肠癌比例较高。这就提示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结肠癌的致病因素可能有所差异。下段直肠癌差异较大,提示影响不同部位直肠癌的发病因素也可能不同。

    二、致病因素研究

    大肠癌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机体内因与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相应形成不同病理阶段。遗传因素是遗传物质的不稳定性,也包括代谢酶的多态性,在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亦起着重要作用。大肠癌的病因包括多种因素(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并且各种因素间相互作用。

    1、危险因素的确立

    1980年至今,在大肠癌高发现场嘉善县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大肠癌的高危因素为:肠息肉史、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精神刺激史、饮不洁水史、阑尾手术史和家族肿瘤史等。其中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16.78%±6.20%,比无大肠癌家族史的健康人高1.68倍。

    2、遗传易感性高危因素

    (1)遗传性大肠癌

    约有三分之一的大肠癌与遗传相关,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幼年性息肉综合征、Turcot综合征、Gardner综合征、遗传相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则较为少见。由于存在特定的基因表型,成为一组易感人群。

    我国FAP的患病率约为1.5/105万,由FAP发展而来的大肠癌约占总大肠癌的1%,其发病表现为大肠内弥漫腺瘤性息肉达100粒以上;或腺瘤性息肉不足100颗者,伴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可具有特异性的眼底色素斑(图1-2-2)。FAP发病年龄较轻,一般在20岁左右出现腺瘤,40-50岁癌变,目前已明确FAP与APC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的突变相关。Gardner综合征和Turcot综合征是FAP的特殊类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26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