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1472
发挥中医优势 服务人民群众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07期
     □ 樊 丹 本报记者

    作为国家最早成立的中医临床基地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至今已走过了47年的光辉历程。医院始终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热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近年来,医院已连续八次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

    以中医为本,发展医院业务

    该院始终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走出了一条适合龙华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就是“中医为立院之本,特色为发展之道”。医院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群体和特色专科众多的优势,通过以名医建名科、以名科创名院,在医院形成了浓郁的中医氛围,并以突出的中医疗效成为本市乃至全国各地患者赴沪寻求中医药治疗的首选之地,医院各项业务指标也稳步增长。在严格控制均次费用和药比的前提下,门急诊人次由2001年的768878人次,上升至2006年的1286690人次,年平均增长10.84%;年出院人数从2001年的7541人上升至2006年的15210人,年平均增长15%,业务指标连续六年位居上海市中医医疗机构首位。而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中药饮片使用量,在2006年更是达到2780吨,饮片配方量达727万余帖,中药销售占全院药品的61%;富有地域特色的冬病夏治和冬令膏方年门诊量也分别达到8600人次、13808人次,这些数据均居全国中医医院前列。
, 百拇医药
    以人才为本,加强中医内涵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医院一大批名老中医的作用,医院坚持以人为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专家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医院鼓励身体健康的老专家留院工作,并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以专家名字命名的名中医工作室,医院配备必要的设备,安排学生在病房、门诊、社区和教学科研上跟师学习,充分发挥中医专家的传、帮、带作用,为中医传承探索出了崭新的模式。截至目前,医院已拥有上海市名中医16名,市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导师12名,居全市首位。

    建设一支有志于中医事业的中青年骨干梯队,是中医事业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保证。医院通过开辟各种渠道,使广大中青年医师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干,循序发展,尽早担负起振兴中医事业的重任。如今,医院临床和教研室主任中,中青年业务骨干已占到绝大多数,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40%,平均年龄44岁;进入上海市各级各类培养计划的中青年骨干有53名,其中不乏从哈佛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千叶大学等名校学成归来的青年才俊。如骨伤科专家王拥军教授获得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进入“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还入选了上海市十大科技英才,成为上海市中医医疗机构中首位获此殊荣的青年骨干。随着中青年骨干队伍的发展壮大,医院已基本筑就了老中青三代人金字塔型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 百拇医药
    以创新为本,增强中医学术优势

    对中医而言,名医和名科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医院通过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鼓励广大医务和科技工作者在继承名中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使医院的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医肿瘤科在名中医刘嘉湘、邱佳信教授的带领下,学科规模日益壮大,目前开放床位已达200张,年门诊量达14万人次,成为全国中医界规模和学术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中医外科作为一个既不断发展,又原汁原味保留学科框架的中医学科,在名中医陆德铭、唐汉钧、朱培庭和陆金根教授的带领下,目前的规模和学术地位在全国中医界也名列前茅,开放床位达到146张,年门诊量达12万人次,特别是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毒蛇咬伤,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心目中中医不能治疗急症的错误观念,成为上海地区惟一收治毒蛇咬伤的医疗机构。以这两个学科为基础的上海市临床学中心建设占上海市中医临床医学中心的2/5,其中上海市中医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已通过了期终验收。

    在中医外科、中医肿瘤科两个品牌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医院通过名科效应,带动、鼓励整个医院的学科建设工作,使又一批在国内和本市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学科脱颖而出,如全国名中医施杞教授领衔的中医脊柱病专科、以上海市名中医陈以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医肾病专科等。
, 百拇医药
    2004年,在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验收中,该院中医肿瘤、中医胆石病等9个特色专科通过三年建设验收,并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中医外科、中医肿瘤、中医胆石病也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的验收。同一年,以中医外科为基础建设的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以中医肿瘤科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均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验收。随着名科的增加和壮大,医院在中医界的学术地位不断提高,科研能级不断增强、学术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共获得局级以上课题立项210项,获学科建设和科研经费等达7650多万元,获局级以上成果奖24项。

    直面民生热点,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2000年,医院与上海市西部地区的5家区级中医医院进行了以学科建设为纽带组建中医医院集团,通过跨地区、跨系统的中医特色医疗专科的重组和紧密型合作,形成各自以中医医疗优势为主要特色的中医医疗服务模式。仅去年一年,医院就派出17位各科的专家,累计开设门诊和查房778个半天,就诊病人达到16000人次以上。经过五年的建设,各家二级医院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各自的特色专科和特色病种,解决了边远郊县病人就医难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此外,还首创了名中医工作室下社区服务模式。2005年医院以参与徐汇区卫生局创建徐汇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特色示范区活动为契机,首创了老中医进社区的服务模式,派出陈湘君、陈以平、吴银根、马绍尧等12位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与徐汇区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成对子,建立名老中医进社区制度,现已累计为社区群众服务134个半天,就诊病人达到20285人次。

    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建设和谐医院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整顿医疗秩序,医院在1998年就制定了《龙华医院医师外出执业管理修订条例》,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该院的医务人员违反规定,擅自外出行医的违规医疗行为。同时,医院加强科学管理,使广大医务人员的服务素质和服务理念有了显著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更是硕果累累,医院已连续十六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的称号。仅近三年,就有30次集体和69次个人获得局级以上各项荣誉和表彰,如中医外科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成为全市中医系统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先进集体;脊柱病研究所施杞教授、王拥军教授师生二人同时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著名中医专家刘嘉湘教授荣获全市最高等级的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上海市名中医唐汉钧教授荣获上海市高尚医德奖、上海市名中医朱培庭教授荣列“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30强”等。

    在众多先进集体和个人优秀事迹的鼓舞下,医院广大职工积极加入到争创先进的行列中。其中内科十八病区荣获团中央命名的“共青团号”集体,青年医师盛峰作为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支援当地医疗并荣获“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有5名青年医务骨干赴疆、赴滇、赴摩洛哥进行对口支援并受到当地表彰。而为贫困病人献爱心,为困难职工募捐,为灾区人民募集财物的好人好事更是层出不穷。近三年来,医院共收到病人的表扬信829封、锦旗149面,拒收“红包”、礼金82人次,共计66350元。,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