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5307
老人巨资葬犬为哪般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7日 《生命时报》 2007.08.07
老人巨资葬犬为哪般

     表达心中悲痛 呼唤温暖亲情

    老人为爱犬设立的灵堂

    最近,《成都晚报》报道,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为自己的爱犬签订了一份价值10万元的葬礼协议,并在亡犬灵堂里挂了“人狗情未了”的挽联。此事让老人周围的人大惑不解,他们实在不明白老人巨资葬犬究竟是为什么。

    对家庭关系的渴望

    前些年,老伴先他而去,老人形单影只之际,儿女由于自己的事业,都不能陪在身边。失去了富含情感交流的家庭关系,老人在内心深处对沟通、亲情以及自尊的强烈渴望油然而生。

    小狗的出现,让老人再次找到了生活的重心。老人和小狗相依为命,在爱犬身上,他仿佛看到了家人的影子。在他眼中,爱犬成为了维系家庭关系、证明自我存在的“救命稻草”。它使老人在情感上有了依托,从此摆脱了孤寂和空虚,再次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和慰藉。

    可是好景不长,小狗突然死了。老人已经把小狗当成维系亲情的纽带,小狗的死使他再次经历亲情断裂的痛苦。更糟的是,相比于丧妻别子之痛,这次打击来得更加突然和猛烈,对老人的刺激更大,造成的创伤更深。为表达自己的悲痛,老人采取了巨资葬爱犬的极端行为。

    联想到自己孤独的身影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老人钟爱小狗,也是因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小狗还是“他自己”的化身。老人看到街头的流浪狗,就想到了自己孤独的身影,在心理学上,这也叫做“互补性”和“一致性”的移情反应。正是这两种情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使得老人对小狗的这种感情反应,也超越了一般强度。

    同样,小狗的死使老人在失望无助中,看到了许多老人孤独终老的人生结局。因此,在这种急性应激状态下,老人采取了“过激”的手段来缓解自己内在的悲伤、抑郁与焦虑,进而表达自己对亲情的呼唤。在老人的潜意识里,10万元钱不是他用来炫耀的资本,也不仅是为了表达他对爱犬的思念之情,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珍视和凸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让老人重获健康心态

    老人巨资葬犬有点极端,生活中也不常见,可是这却足以给子女提个醒,要多关爱父母,多回家陪陪父母,不要让他们整日和宠物相伴。

    子女要重视父母心理的变化,尤其在他们遭受心理危机时,要及时帮助他们消除诸如孤寂、空虚、恐惧等不良情绪。通过和父母聊天、一起做家务等,使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孝心和爱心。

    此外,退休后的老人也要自己调适心态,多参加活动,比如打门球、晨练等。如果一个人太寂寞,可以考虑找个老伴。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才能建立稳固健康的家庭关系。, 百拇医药(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医生 西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