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83329
50村童齐患“尖屁股”
http://www.100md.com 2000年12月9日 广州日报
     今年5月以来,广东省中医院骨一科的大夫遇到了一件奇事:接二连三地接诊到16位步态异常、下蹲时双膝无法并拢、跑步呈跳跃状的“臀肌挛缩症”患儿。更奇怪的是,这16名3至12岁的病孩竟来自同一个地方——惠州市大亚湾地区金门塘衬。而且据他们的家人反映,村里还有好多这样的病例。这马上触动了医生们的职业敏感:会不会是药物不良反应,或者流行病?于是,他们产生了去当地考察的想法,经过实地考察,他们怀疑苯甲醇联同青霉素长期、多次肌肉注射,是致病的元凶。

    并拢双膝下蹲会向后翻倒

    据接诊主治这些病孩并负责调查此次事件的省中医院骨一科主任林定坤介绍,今年5月,他们科接诊到一个双脚呈外八字形,双膝无法并拢,整个腿不能伸直的8岁病孩,经检查,发现他的臀部肌肉萎缩而出现“尖臀症”,如果强迫其下蹲时并拢双膝,孩子就会向后翻倒。这种病在林医生多年的从医生涯中还没遇见过,但是他想起来,读书时曾听老师讲过,这叫“臀肌挛缩症”,是臀部肌肉挛缩造成的下肢异常。它的治疗方法是用“筋膜松解术”,即切开皮下筋膜后用骨膜剥离子分离皮下组织至孪缩带边缘,用电刀切断挛缩带,给病人“松绑”。
, http://www.100md.com
    这个病孩经过手术,一个多星期后出院了,医生告诉他,只要坚持锻炼,半年内就能恢复正常。谁知没多久,患有同样病症的孩子接二连三地前来求诊,他们和那个病孩都是同村人,都是见到了治疗成功的例子才来的。这些家长们都不清楚孩子们得的是什么病,他们说衬里的医生讲是缺钙而已。

    臀肌挛缩症的最小才3岁

    怎么会一个村里出来十几个“臀肌挛缩症”患者?而且患儿的家人说村里还有更多,只是花不起钱来治,因为光手术费就要4000元。强烈的职业敏感和责任感让医生们感觉这不是个小问题,有必要调查清楚。于是,省中医院的医生在大亚湾地区卫生局领导、金门塘村委书记的陪同下开始了调查。

    经过对村里3至13岁儿童的调查,医生发现了51名不同程度的臀肌挛缩症患儿,他们最大的12岁,最小的还不到3岁。有6家还是兄妹均患病。经调查,所有病孩都无家族遗传病史,父母全非近亲结婚,怀孕期间无特殊用药史;但所有患儿在婴儿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多次臀肌注射,注射药物有青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等。
, 百拇医药
    苯甲醇多为落后乡村肌注

    林医生告诉记者,据医学文献记载,“臀肌挛缩症”的绝大多数病例都是由肌肉注射苯甲醇加青霉素引起。

    苯甲醇有防腐、镇痛作用,由于可以防止打针时感到疼痛,曾被作为溶解青霉素的稀释液而推广使用。但70年代末就有实验证实两者合用进行多次肌肉注射会引起肌肉坏死,最终导致臀部肌肉萎缩和硬化,造成臀肌挛缩,严重者造成患关节功能障碍,病变的程度与肌注的次数、苯甲醇的用量成正比,一旦患病如不治疗,即使停止注射,病变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加重。因此80年代以来很多医院已经舍苯甲醇而改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来稀释青霉素了。但记者从省卫生厅药品注册处了解到,国家并未禁止使用苯甲醇。因此不排除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乡村还在用苯甲醇做肌肉注射。

    惠州卫生部门正开展调查

    金门塘村15年来有过3位医生,目前仍在接诊的是一位姓叶的赤脚医生和一位自称是主治医生的冯某。叶某曾为大多数患儿看病和肌注,她否认曾用过苯甲醇,并说近年来也没用过青霉素。但患儿家属反映,近两年不少小孩因咳嗽找叶医生看病打针,打针前需要皮试,省中医院林医生指出,由此可推断叶某所言这两年没用青霉素与群众反映不符。

    林定坤等医生在调查报告中指出,金门塘村儿童群体发生臀肌挛缩症事件情况严重,发病原因与居住环境、饮食、遗传、近亲结婚无关,高度怀疑与肌肉注射有直接关系。但是真正的致病原因到底是什么还未有结论,目前惠州卫生部门仍在对此事继续进行调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