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焦点透视
编号:5685
九旬老翁五易“护身符”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月15日
     南方网讯:日前,广州铁路中心医院为一位91岁老翁安装心脏起搏器获得成功。据了解,给如此高龄者成功实施该项手术,极为少见。然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名叫朱秋的退休铁路养路工老人,已经是第5次在这里接受这种手术了。心脏起搏器作为老人的“护身符”,已经伴他度过了二十个春秋。他不仅是广铁中心医院开展安装心脏起搏器技术的最早服务对象,还可谓是我国心脏起搏器技术发展的见证人。

    谈起这项技术,也许很多人不会陌生。它主要是在病人的肩锁部皮下,置入一个微型起搏器,将连接着起搏器的导管经由血管插入心脏,通过起搏器发生脉冲,有节律地刺激心脏起跳,从而将心率提高到正常范围。虽说手术无需开胸,但术者要在荧屏引导下,将导管从细小的血管中送入心脏,无疑有着一定风险。而像朱老这样经历的手术次数之多,维持的时间之长确是少之又少。

    早在1981年10月,朱老因患上心脏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经常昏倒,心率每分钟仅有40次,严重低血压。奄奄一息的他被家人送进广铁中心医院。院方很快就明确了诊断,并告诉他安装心脏起搏器才是治疗方案的最佳选择。当时,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在广东还很少,其水平大都处在幼稚期,而广铁中心医院则正在筹备开展。医生问朱老:是否愿意当我院实施该技术的第一例?出于对生命的渴求和对自己职工医院的信赖,也缘于经济考虑,朱老及家人稍作考虑后便在手术单上签了字。后来,与医生患者都所期望的一样,手术非常成功。医院首次开展该项技术便在年过七旬患者的身上一举成功,谈起当年场景,主持手术的原院长朱启禄和原心内科主任陆蕙仍记忆犹新。从死亡边缘走过来的朱老此后回到家中,竟开起了面店,生活与常人无异。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心脏起搏器的寿命受电容量所限,因此,自那以后,朱老分别于1984年、1987年、1993年年来到广铁中心医院进行了3次起搏器的更换。朱老装的起搏器都是国产的,随着近年来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朱老更换起搏器的间隔时间也逐次延长,由原先的2年递增到7年。2000年11月,朱老又开始感到胸闷、气喘并发水肿,他想起搏器已使用7年多,可能是电力不足了。于是,他第5次来到了自己熟悉的医院和病区,恳切地向曾为他做过4次手术、被他称之为“救命恩人”的老主任陆蕙,提出了再次更换起搏器的请求。

    虽说,朱老的身子还算结实,但毕竟已是耄耋之年,又患有右肾结石和囊肿,其手术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但是,检查显示,朱老的心功能指标已严重异常,起搏器电能也已耗竭,若失去起搏器的支持,心脏功能难以改善,心跳将会再度过缓,生命可能就此划上句号。看到老人那混浊眸子里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眷恋与对生命的渴求,已成功实施了近百例此项手术的心内科医护人员,果敢地将老人又一次送上了手术台。

    11月30日,是一个值得心内科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曾给朱老做过2次手术的科主任周万兴与两名助手,又为广铁集团公司刷新了一项技术纪录。与前4次一样————手术成功了!术后,朱老心率很快恢复了正常,不喘气了,水肿也神奇地消失了,布满皱纹的脸上竟渐渐有了红润。元旦前夕,他就出院了,他说家里的店铺生意红火,等着他回去打理。他还说,等到他满百岁的时候,起搏器的电又将会用得差不多了,到那时,他还要回这里做第6次手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