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下丘脑-垂体疾病 > 骨质疏松症
编号:35155
糖尿病病人更易患骨质疏松症
http://www.100md.com 伽玛医生
     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很多,长期钙和维生素D摄人不足、绝经、老龄库兴氏综合征、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等,都会引起骨质疏松症,糖尿病也是其中之一。糖尿病多见于老年人,这些人群本来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加上患了糖尿病,这对发生骨质疏松症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为什么患了糖尿病更易患骨质疏松症呢?原来,糖尿病与矿物质及骨代谢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由于糖尿病病人体内的高血糖状态,使得大量含糖尿液从肾脏排出,肾小管对钙的滤过率增加,重吸收减少,因而大量钙、磷也从尿中丢失。据测定,糖尿病病人24小时尿钙的排出总量为195±106毫克,而健康人24小时尿钙排出量为l04±20毫克,两者相比有显著的差异。在肾脏大量排出钙、磷的同时,骨皮质中的镁也同时丢失,低镁状态又会刺激甲状旁腺机能相对活跃,使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另外。糖尿病病人体内维生素、降钙素等代谢的失调又会影响骨代谢,这种种原因使得糖尿病病人更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糖尿病病人发生骨质疏松症时会出现经常性腰、背部的疼痛,或出现持续性肌肉钝痛。骨质疏松程度严重者在稍遇外力时容易发生骨折,如椎体压缩性骨折、前臂下端骨折、股骨颈骨折等。当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时还会出现驼背畸形、身高缩短的现象。病人因骨折长期卧床,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感染、褥疮,这样不仅对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严重时还会对病人生命造成威胁。

    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有测定尿钙和用单光电子骨密度仪傲骨密度测定等方法。X线摄片只有在骨的矿物质丢失30%~50%以上时才能显示改变,故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主要是积极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如果病人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尿钙的排出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同时病人应补充钙剂和适量的维生素D。一般说来,正常成人每日钙量需在800毫克左右,糖尿病病人和有骨质疏松症的病人每日钙摄人量应当略高于这个量,可在1000毫克左右。由于药用性钙片的含钙量不高,服后肠吸收率亦不高,故提倡从饮食中补充,如牛奶中就含有丰富的钙,达到每100毫升中含120毫克,且钙的吸收利用率高,可谓补钙的最好来源。其他如豆制品、黑木耳、海带、紫菜中都含有丰富的钙。还要多接受阳光,阳光可促使皮下组织中的7一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绝经后的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时,通常主张补充雌激素,但对绝经后的糖尿病妇女一般不主张应用雌激素,因为雌激素会使机体对糖的耐受性下降,而引起血糖升高,因此有条件的这类患者可以采用降钙素治疗。

    摘自《健康》,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