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临床医学专家
编号:214147
朱洪荫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12日 中国公众科技网
朱洪荫

     朱洪荫 (1914— )

    朱洪荫,成形外科专家,中国成形外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创成形外科专科,并在中国最早出版成形外科专著。他既从事临床医疗和教学,又致力于异体组织和器官免疫学的研究,以中西医结合为指导思想探索解决抗免疫排斥反应的新径。

    朱洪荫,1914年4月1日出生于北京,为原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后裔。祖辈的姓氏为朱尔车特(亦称赵尔车特或卓尔其特),故取朱为姓。

    朱洪荫幼时曾入私塾,后转入京师公立第甘九小学。该校为六年制,自三年级开始试行道尔敦制启发式教学法。这一段小学教育使他养成自学能力和求知信心。人中学后他养成对文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以及音乐、绘画的广泛兴趣和爱好。曾组织中西乐器合璧的小乐队,他能操演月琴、南胡、小提琴和钢琴等。在绘画方面他偏爱水彩,一度有意报考艺术专科学校。虽然他并未当成艺术家,但对艺术的追求对他日后从事需要一定美学和艺术修养的成形外科颇有助益。高中毕业前夕,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几所大专院校,他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基础医学实验室所吸引。结合个人对生物学的喜爱,又受当时科学救国论的影响,他毅然决定报考燕京大学特别生物系(医预科),这是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必经之路。
, 百拇医药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学院被迫停办,他转入北平中央医院(今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继续学习。暑假期间常解剖小动物做标本以自娱。1943年毕业后在该院任外科住院医师。在此期间他受外科主任司徒展的影响极深。他目睹司徒展施行唇裂缝合术、烧伤后手瘢痕挛缩畸形松解植皮术等,逐渐形成对成形外科产生浓厚的兴趣。1946年他转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工作,除以普通外科专业为主外,兼以成形外科为副,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学术资料。

    1948年,美国成形外科医师韦伯斯特(J.P.Webster)到中国,在上海举办讲习班,朱洪荫前往学习。原定讲习时间为3个月,后因形势变化,未及两个月该班即仓促结业。这一段学习虽为时短暂,但他得以了解国外成形外科的兴起和进展,进一步坚定了终身献身于成形外科事业的志向。数十年来,他在成形外科方面成绩卓著。他是中国成形外科创始者之一。1985~1992年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85~1995年任《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副主编。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 百拇医药
    艰苦创建成形外科 1949年9月,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隶属于外科的成形外科。他成为中国成形外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关于科室命名,因无例可援,所以很费周折。以前并无这一专业的设置,仅有个别外科医师兼做一些成形外科手术。开始该专业的名称是修复再造外科,译自英语词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译名虽较确切,但不够简明易懂。他求教于医史教授李涛,共同推敲,决定采用成形外科一名(现则以称整形外科者居多)。

    甫建科室时一切均需从头做起,白手起家,困难重重。开始仅有病床两张。既无师承,经验不足,又缺乏专业参考书籍,更没有供专科所用手术器械。朱洪荫千方百计自己动手。当时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工业落后,一切依赖进口。锋利的小刀片和小剪子是任何成形手术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市场没有货源,他便将刮脸刀片纵横折为四片,以线缚于劈开的竹筷上供切割剥离之需;手术剪则以杭州张小泉刀剪铺生产的小剪子代替,并借用五官科器械以完成操作。因此,切皮机则以截肢刀手法取皮。其后不久,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吴英恺将以前得自救济总署的成形外科专用器械一套转赠,因而手术条件大为改善。当时床位和手术室场地不足,他尽力争取与有关科室合作以扩大阵地开展业务,将手术室内平日很少使用的麻醉恢复间利用起来。没有无影灯照明,就凭窗藉天然光线或辅以普通灯光进行手术,并尽量采用局部麻醉进行相当复杂的门诊手术,不轻易占用仅有几张的病房床位。成形外科需要收集手术前后的形象资料,为此他先求助于协和医院照相室在院外经营的一家普通照相馆,颇感不便,后医院设立照相室,问题始获初步解决。
, http://www.100md.com
    成形外科建立后,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已初具规模。病床渐增至8张,专科队伍亦有所扩大。当时许多志愿军伤员为凝固汽油弹烧伤后致瘢痕畸形,或因爆炸伤和冻伤造成器官缺损。为治疗这些病人,他的倡议得到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的支持,1952年和1953年举办了两期以军医为主体的成形外科进修班,培训专科人才。他编教材,并汉译《修复外科学》(D.N.Matthews原著),以供学员深入学习参考。不少学员毕业后成为该地区的成形外科创建者或业务骨干。

    通过数年的勤奋努力,他已积累许多实践经验以及较丰富的图片、蜡像等资料,成形外科成为有一定基础的新兴成熟科室。1954年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医院体制改革。但即使在成形外科建制取消、人员分散的情况下,专科医疗工作仍未停顿过。1957年后,人员归队,重整旗鼓,成形外科又走上继续发展的新阶段。朱洪荫于1956、1960先后两次由卫生部派赴前捷克斯洛伐克出席国际成形外科学术会议,宣读了《颌面部缺损的修复》等论文,并介绍中国本专科发展概况。1959年他主编的《成形外科学概要》出版,为中国这一专科的第一部著作。

    1962年,朱洪荫向北京医学院党委提交了题为《国内外成形外科目前情况调研资料,附发展北医成形外科拟议》的报告。组织论证会研讨后,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二部改为以成形外科为重点的第四附属医院,1963年初喜迁新址,并经扩充改为成形外科研究室,由临床和实验室两部分组成。朱洪荫任副院长兼研究室主任。研究室也从此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成形外科进修基地之一,并召收研究生,规模扩大,局面一新,人心振奋。但1965年底,因院址另有其他安排,第四附属医院宣布解散,其他科室外迁、并、转,成形外科研究室整体迁往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今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科室规模虽大实为缩小,但仍保持研究室的独立科室建制。他并未因此一时挫折对发展成形外科事业的夙愿而有丝毫动摇或丧失信心。,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