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55340
辨证论治的产生
http://www.100md.com 2002年3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726期
     辨证论治,以重视个体化的诊治而堪称中医临床医学的最高层次。在中医学早期文献里,所记载的多是从病而治,但也有辨证论治之思绪,如马王堆出土医书《脉法》言:“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自汉代张仲景奠鼎辨证论治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医家们仍习用辨病而重视方书,在辨病上有许多创新,对一些疾病有发现性的命名,如葛洪在《肘后方》中首次阐述了天花(虏疮)、马鼻疽、恙虫病(沙虱病)等,这些均为近代传入的西医学所接受继承。但魏晋医家也注意到证的重要,提出“证候”一词,如王叔和《脉经·序》中言“声色证候,靡不赅备”,陶弘景也说:“具论诸病证候,因药通变”,把证候的概念提升为疾病诸见证与时间定位的总和。宋代以后,辨证论治始成为主流且涵括了辨病。中医学何以选择了辨证论治?这与民族的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中医学理论结构三者至为关要。

    一、辨证逻辑及思维方式早在《周易》、《老子》和《墨子》等著作中,就有着丰富的辨证逻辑方法,并已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医者也依此审视疾病。《墨子·公孟篇》:“人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认识到一果可出自不同的因。在中医学理论中,原因可为结果,结果也可为原因,一因可以多果,一果可以多因。如在《内经》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五脏皆可致痹、致中风,五脏皆可为不寐病因等等。除辨证逻辑的同一律外,《内经》在阐述理论时还应用了名与形、象与类、同与异、奇与恒、一与万、决与推、假与索、论与非、微与和等多种辨证逻辑方式,这些也都融入医学理论,成为辨证论治的思维基础。
, http://www.100md.com
    二、易变观和三才观《周易》和《老子》都以易变观念阐论事物。《周易》之易变,包括变易、简易和不易,此三易之中,又以变易为最基本形式,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性。《易传·系辞》更指出,面对变化的事物,则应该“唯变所适”。《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言“道”与“非常道”之变。中医学动态的看待不断变化的病,治疗时以变应变,此正确的膊」凼恰耙妆洹惫勰钤谝窖е械奶逑帧!兑状?middot;系辞》言:“开而当名,辨物正言”,在医学上,当然以辨为首务了。《周易》以天、地、人为一个大系统,称之为“三才”,中医学即以三才观之理念,探讨病因病形病能及论治,由是而形成了“三因制宜”的治疗思想。

    三、医学理论重视时间因素以藏象、经络、气血等为要素的中医学理论,非常重视时间因素。人体也是由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两部分要素组成。空间结构指的是形体、器官、肢节、骨骼、肌肉等,时间结构指的是生命活动的过程、节律、节奏、周期等。空间结构看得见、摸得着,《易传·系辞》称为“形而下者谓之器”。时间结构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感验,《易传·系辞》称为“形而上者谓之道”。西医学在对人体空间结构的深入研究中,建立起构造性人体观,现已发展到基因和分子水平,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中医学则重视对人体结构的探索,建立了有机论人体观的理论,也提出了阴阳终始、四时五脏、六经气化等学说,它把时间和功能的总和称之为“神”,生命机能称之为“神机”,主宰思维并统帅全身生命活动的作用称为“神明”。《内经》以“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为生命的特征。因重视人体的时间结构,在审视病情时则更重视在一定时限内的病能表象,此即为“证候”。证有常有变,常是其相对稳定状态,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以一组相关的脉症表现出来,体现了病因、病机、病性、病位。变是证候因人、因时、因地之异的随机特征,是同证的个体差异,张景岳称此为“证随人见”。为此,在临床上则应审谛覃思,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依随机性法则去处理随机性事物,从证的常与变入手论治疾病,中医临床以此选择了辨证论治。, 百拇医药(孟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