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一届国医大师 > 周仲瑛
编号:113750
周仲瑛药方
http://www.100md.com
     周仲瑛简介

    生于1928年,江苏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现为南京市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学会会长等职。曾任该院副院长、院长。曾多次被国外选入《世界名人录》,是国内著名的内科专家。临床44年,对中医内科和疑难急症造诣颇深,著述颇丰,多次获奖。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汉中门苹聚村14栋201室

    邮码:210029

    (1)慢性胃炎

    滋胃饮

    [组成] 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
, 百拇医药
    [功能] 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主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用法] 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 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阴亏则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

    [加减] 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金,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各10克。
, 百拇医药
    [按语] 本方为周老经验效方,粗看并不出奇,实则寓理颇多,值得玩味。本方为胃阴亏虚而设,但组方用药并不是只用甘寒养阴之品,而是酸甘配伍,冀酸得甘助而化阴,正如吴瑭所云:“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此乃本方妙处之一也。其二,肝胃同治。肝为风木,胃阴燥干,胃阴亏虚,肝易乘虚而入,克伐胃土,胃阴愈伤。乌梅、白芍柔肝敛肝,玫瑰花、生麦芽舒肝理气,安抚风木,不收犯土。其三,阴虚者络易滞,故于大队滋阴药中伍入玫瑰花、丹参和血畅血,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说。

    [典型病例] 卜某,男,38岁。

    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纳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濡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12克,白芍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胃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 http://www.100md.com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化肝解毒汤

    [组成] 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各15克,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赤芍、姜黄各10克,黑料豆10克,生甘草3克。

    [功能] 清解泄化肝脏湿热瘀毒。

    [主治] 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表现以湿热瘀郁为主证者。

    [用法] 将上药放砂罐内,加冷水浸泡过药面,泡20分钟即行煎煮。沸后改用小火煎15分钟,滤取药液温服。每日一剂,煎服两次,上、下午各一次,食后二小时服。连服两个月为一疗程。一般应服用2-3个疗程,疗前及每满一个疗程,可复查肝功及乙型肝病毒感染表面抗原标志物一次。

    [方解] 临证所见乙型肝炎起病多缓,症状相对隐伏,病程长,每易持续迁延转成慢性。肝为 藏血之脏,故湿热毒邪不仅蕴于气分,且常深入血分,瘀滞肝络,表现出湿热毒瘀交结的病理特点,致使热毒瘀结于肝,湿毒蕴遏脾胃。由于湿热毒瘀是发病的病理基础,贯穿于病变的始终,因此病理发生主要属于邪实。但邪毒久羁,热伤阴血,湿伤阳气,又可邪实与正虚错杂,导致肝脾两伤,病及于肾,表现肝肾阴血虚耗,或脾肾气虚,阳虚。
, 百拇医药
    本方辨证适用于湿热毒瘀互结的证候,旨在以祛邪为主,俾邪祛则正复。治疗重在清化湿热,化解肝毒,凉血化瘀。药用虎杖、平地木、半枝莲为主,辅以土茯苓、垂盆草相互协同而奏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活血之效。佐以黑料豆、甘草,调养肝脾而解毒;取赤芍、姜黄入肝为使,增强凉肝活血作用。

    [加减] 肝郁气滞加醋柴胡5克、香附10克;气火郁结加丹皮、山栀各10克;湿热中阻加炒黄芩10克、厚朴5克;肠腑湿热加凤尾草、败酱草各15克;湿热在下加炒苍术、黄柏各10克;湿热发黄加茵陈12克、山栀10克;热毒偏重酌加龙胆草5克、大青叶、蒲公英各15克; 浊偏重加煨草果5克、晚蚕砂10克(包);血分瘀毒加白花蛇舌草20克、制大黄6克、营分郁热酌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各10克;肝郁血瘀酌加丹参10克、土鳖虫5克、桃仁10克;肝血虚加当归、白芍各10克;肝肾阴虚加桑椹子、旱莲草各10克;阴虚有热加大生地、金钗石斛各10克;脾气虚酌加党参、白术各10、黄芪12克;肾阳虚加仙灵脾、菟丝子各10克。

, 百拇医药     [按语] 本方立意重在祛邪,慢性乙肝总属邪盛而致伤正,祛邪即寓扶正之意。如并见正虚,则可适当扶正以祛邪。在治疗后的恢复巩固阶段,则须另用扶正调补为主的方药。本方用药重在活血,因为慢性乙肝病邪多已深入血分,故宜以凉血和血为主,兼以清化气分湿热,但又忌用消克破血伐肝之品。

    [典型病例] 单某,男性,27岁,工人。

    病史:1988年5月因乏力纳差,查肝功发现黄疸指数7u,SGPT97u,HBsAg(+),自觉肝区隐痛,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就医检查诊为乙型肝炎。先后用过多种中、西药物,经半年以上治疗,反复查肝功能八次,转氨酶时升时降,澳抗一直为阳性,乃于1989年11月来我院治疗。应诊时症见:肝区时隐痛,恶心欲,纳谷欠香,疲乏无力,口干,大便日行两次,但不溏,舌苔薄黄腻,舌尖暗红,脉弦滑。辨证施治:肝经湿热瘀结,木郁不能疏土,拟化肝解毒,复其疏泄。药用虎杖、平地木、垂盆草各20克,土茯苓15克,贯众、紫草、黑料豆各10克,甘草3克,二妙丸12克(包)。服40贴后,自觉症状亦逐渐消失。原方再服25贴,复查肝功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表面抗原标志物(-)。但尚不耐疲劳,上方去紫草、土茯苓、垂盆草,加制首乌、制黄精、大生地各12克,以扶正固本,服一疗程后,在我院及其它医院复查肝功等指标均为阴性。,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