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603
走近儿女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4日
     几个老朋友谈到儿女少有从精神上关心年老父母的问题。在埋怨儿女们一通之后,老张说:“我看不能全怪年青人。我们不少老人, 或多或少都有些古怪,有人固执,有人孤僻, 有人脸皮越来越薄,有人脾气越来越大,有人总要在家里当领导,天天拉个‘圣人’的架子,时时对家人发号施令。我们客观地想一想,又有谁能与他们融洽地生活呢?”老林也说:“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况且,精神关心又是互动的,所以,老人家只有主动 地在思想上使自己与家人平等,家庭成员中才可能有良性的、互动的精神关心。”最后,我们商定开展一个“走近儿女”的活动。几个月后,这个活动显示出非常美妙的效果。几个老人都喜气洋洋,大家都说:"从来也没有过上这么美妙的家庭生活,连儿女们也都一身轻松了。"老黄说:"现在,每天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一起,有说有笑,连儿子也敢拿老爷子打趣几句了。"

    其实,这个活动显示出来的,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少人就没想到呢?看来,还是封建思想在作怪。我们民族素有“长者尊”的习惯,如果从敬老的角度看,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作为个体的老人,在思想上行动上总要摆个“尊”的架势,总以为“年长”“年老”就自然绝对正确,那就必然使人 (当然包括自己的儿女)“敬而远之”了。记得母亲在世时常说的一句话:“要会做老人”,现在,自己成了老人,又通过“走近儿女”活动后,才悟出一些道道来。

    从另一方面看,今天,相当一部分年青人,应该说不大理解对老人精神赡养的意义的。这固然与社会教育不足有关,不过。作为 家长的老人,不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起码 是家教不足)吗?只在背后埋怨、发牢骚,不单 于事无补,反而会使老人情绪不稳,令儿女莫名其妙,到头来,只能是彼此越来越陌生, “裂痕”越来越大。

    会做老人的老人,莫不如也试试“走近儿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