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374
临床表现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4日
     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代谢紊乱综合征血糖升高因渗透性利尿作用而引起多尿、口渴和多饮。病人乏力、体重减轻。多进食物,遂形成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IDDM病人起病较急,病情较重,症状明显或严重。NIDDM病人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或出现餐后反应性低血糖。部分肥胖病人起病后也会体重减轻。许多病人有皮肤瘙痒,尤其是外阴瘙痒二、并发症和伴发病

    (一)急性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为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一些病人以此为首发症状。

    (二)慢性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并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无论IDDM或NIDDM,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性肾病变,眼部病变,神经病变等。其发生、发展与糖尿病发病年龄、病程长短、代谢紊乱程度和病情控制程度相关。这些并发症可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IDDM早期少有这些并发症。NIDDM可在诊断糖尿病前业已存在,有些病人因出现这些并发症作为线索而发现糖尿病。
, http://www.100md.com
    1.大血管病变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较,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也较快。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肢体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常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坏疽。

    2.微血管病变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μ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为重要。

    (1)糖尿病肾病: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是主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病人,是IDDM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在NIDDM,其严重性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按病情发展,大致可分为4期。

    Ⅰ期:肾增大,但无形态学改变,若有良好治疗,可恢复正常。
, 百拇医药
    Ⅱ期:发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多数在正常范围,或呈间歇性增高(如运动后)。

    Ⅲ期:出现微白蛋白尿。Ⅳ期:尿蛋白逐渐增多,可伴有浮肿和高血压,呈肾病综合征表现,肾功能逐渐减退,晚欺伴氮质血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

    (2)糖尿病视网膜病:按眼底改变可分为两大类:

    ①非增殖型(又称背景性或单纯性),病变局限于视网膜内,眼底血管荧光影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②增殖型,新生血管出现是其主要标志,血管易破裂致视网膜前和玻璃体出血,血凝块机化后,纤维组织牵拉引起网膜脱离,是糖尿病失明的主要原因。

    (3)其他: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等损害,称为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和猝死。
, 百拇医药
    3.神经病变 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为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临床上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钓热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和瘫痪。肌萎缩多见于手、足小肌肉和大腿肌。检查发现早期腱反射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触觉和温度亦有不同程度降低。植物神经病变也较常见,并可较早出现,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系统和性器官功能。

    4.眼部病变除视网膜病变外,糖尿病还可引起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

    5.皮肤及其他病变面色红润;皮下出血和瘀斑。局部皮肤紫绀或缺血性溃疡,溃疡表浅、疼痛,多见于足部。在局部缺血的情况下,神经营养不良和外伤可引起营养不良性皮肤溃疡,好发于足部,溃疡较深,无痛,不易愈合。皮肤溃疡常合并感染,甚至继发化脓性骨髓炎。

    (三)感染糖尿病病人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反复发生,有时可弓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甲癣、体癣也常见。真性阴道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糖尿病病人常见并发症,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者高,泌尿系感染中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最常见,尤其多见于女性病人。, 百拇医药